呂偉斌
(江蘇省高淳高級中學)
深度研課:讓課堂教學更美麗
呂偉斌
(江蘇省高淳高級中學)
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深度研課”教研活動,對于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戰略性意義。那么,教師在“深度研課”這一教研思想下組織教學活動時,怎樣做才能起到以上作用,達成教學目標呢?
深度研課;教學目標;量化
“深度研課”是時下很流行的教研理念,提倡的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深刻理解本學科的課程性質,著眼于學生的培養方案、學習方法、文化意識展開學科建設。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深度研課,有利于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對于加強校本課程的建設尤為關鍵。在“深度研課”教研工作推進過程中,各學科教師要立足于本學科課程建設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研究。
素質教育觀下的教育著眼點要求將個性迥異的學生全部培養成才,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但是,觀察現今課堂教學現狀,我們不難發現,現實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實施仍需進一步完善。班級人數眾多,人均數普遍在40人以上,教師無暇分身,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開展素質教育,對任課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教師要做的,顯然不是埋怨這種現實情境,而是要深度思考,如何能完善素質教育觀所提出的教學要求同時又能克服教學活動中所提出的這些挑戰?
基于素質教育觀課程標準開展“深度研課”教研活動,就是希望改變當前迷霧重重的教學現狀,力求在新思路、新方法的指引下突出重圍,殺出一條“血”路,使所有學生都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要承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這些挑戰,并在研討交流中基于課程理念,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在各教研老師的共同關注下,群策群力,發展學生潛能,體驗教研改革帶來的成功。行之有效的“深度研課”活動,對于指導教師組織教研活動、開展教學實踐具有導航作用,無論是教學年齡豐富的老教師還是剛剛走上講臺的新老師,都能在教研活動中受益。基于“深度研課”教研目標,在實踐中探討學生類型以及形成原因與矯治對策,能夠幫助所有教育工作者在教研中總結經驗,并將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達到學生個人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深度研課”教研活動,對于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戰略性意義。教師在“深度研課”這一教研思想下組織教學活動時,需要遵循三個方向。
1.細化課時目標,將學生作為主體
課時目標是教師開展課程活動的依據和基礎,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有賴于課堂教學目標合理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深度研課標準,進一步推進課時目標制定的研究,轉變傳統學科課時目標籠統、模糊的尷尬局面,量化、細化教學目標,讓教學成果的評價呈現出可測量性。
以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為例,在以往的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將目標定得過高,普遍以“閱讀能力的提高、習作素養的發展、語言習得能力的提高”等言辭來代替本節課教學目標。試想,在學習完一節新課之后,按照教師原本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何能檢測本次課學生的學習情況?“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學生如何才算得上提高閱讀能力,究竟是以一個單詞的掌握還是一段文章的掌握為標準,都沒有在教學目標中明確出來。
教學目標的模糊不清直接導致教學內容的無梯度、難以測量,對開展后期教學評價也非常不利。“深度研課”教研標準下的課程教學目標設計要規避“了解、掌握、品味”等抽象含糊詞語,使用“說出、列舉、辨別、歸納”等明確、清晰、具體的詞語,將學科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內容進一步細化,按照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具體要求,在符合新課改理念的基礎上,采用多維度、逐層分解的方式,設計教學目標。
2.進行深度備課,豐富教學內容
“深度研課”需要教師重視教學活動的每一環節,深度研究,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有節奏、有策略地進行課程研究。在對教學現狀的研究過程中,論者發現部分教師并不重視備課環節,認為備課不重要。時代在發展、在進步,之所以提倡呼吁新課程教研改革理念,組織“深度研課”教研活動,就是希望通過深入探究來發現當前日益多元的教育環境下所出現的新問題、新思路。
以語文教學為例,面對同一本《紅樓夢》,教師和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即便是教師本人,十年前和十年后讀這本書的感受也會不盡相同。教師需要做的是在深度備課的基礎上,聯系當今社會時代變遷現狀,帶領學生一起尋找新的研讀基點。
以初三語文課文《威尼斯商人》為例,這是一篇經典著作,很多學生可能早已領教過莎士比亞的大名,在備課時,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將這一課上得有新意,怎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這篇文章中“腐爛的臭肉”是理解文本的關鍵所在,為什么夏洛克寧愿不要雙倍賠償,反而要那塊肉?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深入研讀文本,查找相關資料,對“猶太人寬大長袍下的高傲精神”進行分析。只有教師深入研究文本,在積極備課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受益,進一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3.確定教學立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深度研課”必須服從這一教育目的,具體到每一課的教學都要確定教學立意,真實反映教育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需要培養的不是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記憶背誦,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通過《鴉片戰爭》的學習,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這一血的教訓,樹立民族意識與憂患意識。
教師要以學科課程性質為核心,結合學科課程標準,確定本節課的總體結構和所希望達到的教學立意。教師維度、學生維度、課程標準維度和課堂文化維度是“深度研課”教研標準下提出來的新思維方向,只有結合這四個維度全方位開展教學設計,才能完成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下的“深度研課”對于教師深刻理解本學科課程理念,完善教學目標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目標的達成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科素養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課堂教學更美麗。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