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湖北省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
我與“通技”課程同成長
周琦
(湖北省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
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有著全新的理念、目標、內容,教學中需要充分挖掘具有前沿性和生活性的課程資源,通過合作探究,綜合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和動手實踐能力。
起步;奠基;人本;探究
三年前,當我接受了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時,也許就承擔起了一個使命、一份責任,那就是參與實施和實踐“通用技術”這門新課程的全新理念、全新目標、全新內容及全新教材;探索教學實踐、發展課程設計、促進學生技術素養提高,推動基礎教育中的技術教育事業,可謂任重而道遠。
當我打開“技術與設計”教材時,教材呈現出的技術與設計內容具有跨學科性質,需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多方面知識,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這門課并未受到教育界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學生也覺得這課可有可無。挑戰擺在了我的面前,這課怎么上?太多的疑慮,太大的壓力。怎么辦呢?學習,唯一的辦法就只能是在教學實踐中學習了。我開始通讀教材,翻閱教參,查看課標。就在我無所適從、心虛膽小時,有幸得到湖南師大附中專家老師的一對一、手把手的親臨指導,同時,我走出校門,虛心求教省重點高中同科的老師,聽他們的課,與他們一起研討。這期間,我不但學到了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理論、教學經驗,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方法。就這樣,我勇敢地站在了“技術與設計”課程的講臺上,也就走上了與新課程共同成長的道路。
當學生帶著好奇的心情走進“技術與設計”的課堂,我拿什么來吸引他們呢?“從人類磨制石器、鉆木取火開始,技術就為滿足人類需要而開始了它的歷史旅程。需要著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縫制、紡織、印染技術的產生;需要進食以補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飪加工以及農作物栽培、家畜技術的產生;需要住所以避風擋雨、抵御外來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術的產生……”
我充分挖掘教材引言的含義,向學生提出“從生活中常見的建造房屋,要受哪些因素影響?房子從無到有說明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建造房屋,是為了滿足人類遮風擋雨,抵御侵害等需求;房子選址要考慮地質結構,遵循自然規律;房子的誕生說明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成功改造。以此帶領學生走進一個由于為滿足人類需求而創造了無數神奇的技術世界。再讓學生從火到燈,到烹飪、到制陶、再到冶煉技術;從步行到騎自行車、到坐馬車、坐小汽車、乘火車、乘磁懸浮列車、動車高鐵、乘飛機等,看到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看到技術的神奇與燦爛,看到給人類所帶來的方便,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增加,從而理解什么是技術。繼而我向學生布置了書上的練習題:“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訪問你的親友,收集這方面的信息并在全班交流。在此基礎上總結歸納出全班公認的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影響最大的10項技術”。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了解技術的發展,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精彩。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了技術的概念,而且對技術學習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為以后的學習技術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技術世界因設計愈加精彩,如何讓學生在這精彩的世界中增強學習興趣,能積極地“動手”“動腦”,喜歡上技術課程呢?這是我在教學中思考最多,也是最頭疼的問題。由于通用技術課程資源建設還很不成熟,學校軟硬件配置也還很有限,困難挺多的。就在自己處于困惑時,有幸參加了省級普通高中新課程研修輔導教師培訓班的學習,那些率先進入通用技術課程的先進地區和老師們的教育理念以及優秀老師的示范課、優質課,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和靈感。使我認識到,通用技術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最重要的是要對技術的熱愛,對培養學生技術素養的主觀意愿、推動技術普及與培養人才的熱情與執著精神。
其實,《技術與設計1、2》教材為教師提供了最好、最基本的教學資源。
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的需求,選擇符合學情和教學條件允許的學習內容。從教育的意義出發,注重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拓展能力,形成情感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第二章的“人機關系”教學中,我始終把握教材給出的“技術世界中的設計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最終目的”這一理念,讓學生閱讀案例“鐵鍬的作業效率”,讓學生思考“鐵鍬作業實驗”中改進了哪些具體的人機關系,而使工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讓學生明白“設計任何產品,都是從人的需要出發,為人服務的”。接下來學習“設計的一般過程”時,我讓學生以便攜式小板凳的設計,從實際生活中去調查,發現和明確問題,制定設計方案,特別是在收集信息、設計分析和方案構思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最后設計出不同材質、不同形狀、不同建構的方案草圖。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先在小組內對各個方案的利弊進行討論,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把人對小板凳的不同需求體現在設計方案中。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大膽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堅持“技術應當造福人類,應當以人為本”的技術觀念。在其他各章節中都將技術的人文理念貫穿其中。
技術探究,是一種學習內容,也是一種學習方式。通用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價值,就是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如何通過我的教學活動,去實施這一目標呢?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實施起來難度也很大,我非常困惑。帶著這個困惑,我又一次參加了去年“教育部—樂高”通用技術省級培訓,最大的收獲就是使自己對樂高教育理念、“4C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初步的嘗試。
所謂“4C教學模式”,即:聯系(connect)、構建(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延續(continue)。樂高教育在皮亞杰建構論的理念基礎上,根據兒童獲取知識的過程和學習效果而設計出“4C教學模式”。這種教法提倡團隊精神,鼓勵小組內和小組之間的互助與協作,通過四個活動過程,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究嘗試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助于學生建立起解決生活中挑戰的信心與能力。
由于學生學業負擔重,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較為系統的技術探究活動,我就采取對某個較簡單的問題,采用“4C教學法”,引導學生去尋找這一問題的解決思路,以至找到答案。例如,在學習“設計方案的構思方法”一節時,我讓學生選擇設計一款適合中學生用的臺燈,開展了以小組為單位的設計探究活動。首先提出:臺燈設計的要求及因素有哪些?進入學習的聯系階段,讓學生將生活實踐引入活動,把問題與自己的體驗與原有的“經驗庫”聯系起來;再進入構建,提出適合中學生的臺燈有哪些組成部分,對燈泡、支架燈罩、底座、材料等有哪些要求等等?讓學生在頭腦中組建知識,設計解決方案;通過思考、每小組內同學之間多種意見進行比較,得到諸多意見想法,雖然開始時有點凌亂、模糊、不系統,通過不斷的靈感、發揮、修改,再構思。我不斷以提問的方式推進這一進程。再進入反思,逐步引導,在師生的互動中,形成各小組不同的草圖,進行交流、比較和權衡,在多個方案中選定滿足設計要求的方案,集中各方案的優點進行改進。在這種比較簡單可行的技術探究活動中,使學生掌握設計方案的構思方法。然后進入延續,這時我著重激發學生學習更多技能的愿望,使他們在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過程中進入新一輪的學習。
如何探尋更好的教學方法,需要深入的理解和用心的堅持,做任何事情都得“走心”方能取得好的成效,我會積極地堅持走下去。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