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抗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多元解讀與有效閱讀
曹文抗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新課程改革堅持生本原則,課程閱讀教學應多元化,即關注文本“讀者意”“作者意”“文本意”,并且求真求實,做到“多元解讀”與“真閱讀”統(tǒng)一。
語文課改;多元解讀;有效閱讀
新課程改革后,與傳統(tǒng)應試教育區(qū)別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學生自主性的發(fā)掘和提升。在老師的幫助和啟發(fā)下,讓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充分發(fā)揮其能動性,展現(xiàn)個性風采。隨之,“多元解讀”成為新課改在閱讀領域的最大熱點。然而,非常遺憾的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閱讀教學課程中文本多元解讀的課堂出現(xiàn)了不少違背文本本意的形式主義。因此,怎樣有效地閱讀文本、理解文意,成為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最重要的體現(xiàn)之一。閱讀教學自然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的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如何引導學生有效閱讀,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語文閱讀課學習的需求,突出閱讀的針對性,有效提高閱讀能力,積極開發(fā)學生的潛力,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個性,成為重要議題。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之所以遭受業(yè)界的批判和質(zhì)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教師牢牢控制著“話語權”,導致了“一言堂”教學模式,更有甚者用教科書上的結(jié)論代替學生的理解,追求“標準化”“一元化”,否定文本多元解讀的可能,嚴重遏制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極度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
文本閱讀需要多元解讀,即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不同層次的閱讀,進而完成自我情感體驗。這種閱讀方式提倡和鼓勵閱讀者對文本有多種情感體驗,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言之成理即可”。它帶給語文閱讀熱烈和快樂,使學生的閱讀方式從單調(diào)變?yōu)槎鄻樱喿x素養(yǎng)從低下不斷提高,也讓閱讀思維從狹窄通向廣闊,對文本意義的挖掘也更加深透。
當然,多元解讀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多元”,而且是科學有效的。否則就只能算作“偽多元閱讀”“誤讀”。
以科學的多元對話為基礎的“有效閱讀”方式,不是片面的斷章取義的“狹義閱讀”,而是反映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有廣度的閱讀”;不是停留于表層的“淺嘗輒止式閱讀”,而是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的“探究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是結(jié)合文本本意、對作者進行知人論世、加上讀者情感體驗融為一體的閱讀方式。
“偽多元閱讀”是解讀者對文本內(nèi)容的誤解或曲解。他們所謂“探究式閱讀”的結(jié)論是脫離作者和文本的,是“無中生有式”閱讀。也就是說,“偽多元解讀”既不尊重文本文字本身,也是對文章原作者寫作意圖的褻瀆,它更忽視了對閱讀者個人閱讀能力和水平的尊重。當然,受閱讀者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限制,閱讀主體會有一些獨特的情感體驗,但這一定是在文本中分析得出的。
雖然一直以來針對語文課,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但是,是不是越熱鬧、學生越能暢所欲言就一定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呢?對此,大家的觀點應該是一致的:討論的熱烈應該是建立在對文本、對作者、對知識點正確把握基礎上的探討和爭辯。因此,閱讀課堂提倡對文本的多元解讀,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知無不言,尊重和鼓勵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領悟和體會,這有利于文本的深入、全面分析,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展現(xiàn)“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
但是,這絕不意味著一味簡單機械地認可學生錯誤、荒誕、毫無根據(jù)的文本解讀。教師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多元解讀,需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忌憑空想象,人為拔高。語文教師自身要對文本內(nèi)容和主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把握到位,這就對教師素質(zhì)和備課過程提出高標準、嚴要求。首先,教師要立足整體,對文本有整體、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全局觀,用科學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看問題;其次,應發(fā)揮積極教師正向的引導作用。
2.忌片面武斷、斷章取義。文本是一個完整的文字體系,不能生硬地割裂開來。很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斷章取義,摘取文中的只言片語,還分析得頭頭是道,覺得理由充分,就如我們經(jīng)常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來勉勵自己,要在有限的生命,不懈追求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素養(yǎng),殊不知,莊子的本意是想表達“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就犯了片面主義、斷章取義的錯誤。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全面、整體把握文章。
3.忌憑空臆想、無中生有。受自身閱歷和生活體驗的影響,學生在閱讀時會加上一些自己的情感經(jīng)驗和常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符合大眾認識的,作者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反彈琵琶式的議論比比皆是,所以,學生不能脫離文本,主觀臆斷,尤其忌諱的是無中生有。
作為教育工作者,有義務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文本解讀中進行有效的個性化閱讀,同時,教師也要發(fā)揮引導作用,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鄒立群.主題,一個多元的開放性系統(tǒng)—兼談《藤野先生》的主題[J].中學語文,2000(5).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