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剛
(新疆石河子第三中學)
注重情境教學,煥發物理課堂活力
劉建剛
(新疆石河子第三中學)
教學的成功不是看教師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看教師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發現、創造,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教學情境是無形的“情”和實實在在的“境”的有機結合,通過創設物理教學情境,使物理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同時將抽象的物理知識給學生以直觀的展現,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性認識。
初中物理;情境教學;活力
面對新事物,人們有強烈的新鮮感,物理課程也是一樣,初中學生剛接觸這一門課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興趣,求知欲也愈加強烈,假如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極有可能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造成教學效果的降低。所以,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進而全面提升物理教學效果。
結合生活實際,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理解物理原理。教師將生活元素融入情境教學中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例如,在教學“光現象”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元素形象地融入物理課堂。在進行“光的色彩、顏色”學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同學們,今天你們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學生紛紛觀察自己衣服的顏色,教師繼續追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衣服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利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解決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太陽光照射到物體表面時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眼睛所看到的顏色是物體反射的光。教師將“光現象”結合學生的衣服進行學習,將專業的物理知識融入日常的生活中,更加輕松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初中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望,這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利用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產生一個穩定的學習動機和行為。在新舊知識的交接處和教學的重難點處巧設疑問,激起學生認知的沖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會自然而然投入到自主探究中去。例如,在教學“慣性”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把一張硬紙片放在一個紙杯上,然后再將一個雞蛋放在硬紙片上,然后用手快速抽出硬紙片,那么雞蛋會怎么樣?教師進行實驗操作,當看到雞蛋入杯,學生自然會有強烈的探索欲望,主動地投入到物理的學習中。
創造心理學通過研究告訴我們:“討論,辯論,爭論,更有助于發展創造性思維。”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創造形式多樣、交流互動的討論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參與到物理學習的全過程,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能力。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在“物體的運動是否需要力的維持”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有兩種觀點:一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假如物體持續運動,就必須對它施加力;一個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認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運動會停止是因為摩擦阻力。同學們認為誰的觀點正確?學生紛紛討論,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試圖找出“誰對”“誰錯”。這時,教師不急于加以評論,而是通過演示,引出相互矛盾的兩種觀點:沒有力的作用,物體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仍在運動。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見解,在思維碰撞中擦出理性的火花,明確力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清晰地構建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
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天生對物理實驗充滿好奇心,但這種好奇心如果不能被及時挖掘,就會慢慢消失。物理實驗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這樣的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進行物理實驗的興趣。例如,在講解“液化、汽化”一課時,我創設如下實驗情境:講臺上擺好點燃的酒精燈,手拿一張白紙問:“把這張紙放在酒精燈上,紙能燃燒嗎?”學生肯定地回答:“能。”我追問:“如果把紙疊成籃子它還會燃燒嗎?”學生回答:“能。”接著我在紙籃子里倒上水,并提問:“現在紙籃能燒水嗎?”這些學生就會有不同意見,思維被激發,學生為證明自己的想法會主動進行實驗,這樣的教學水到渠成,教學效果也很好。再比如,講解浮力一課時,我設計如下教學情境:事先準備好一水槽水,并手拿鋁片問:“把鋁片放入水中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之前學過的知識很自然地回答鋁片會下沉,接著我將鋁片折成類似小船的形狀,放入水中,結果鋁片漂浮在水面上,學生對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會產生好奇心,如此引入新課的學習,這樣的情境設計教學效果非常好。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同時良好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帶著真實的切身體驗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問題意識的培養,靈性的物理課堂貫穿始終,提高了物理教學效率。
[1]趙順法.物理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0(4).
[2]周艷.物理探究式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研究[J].物理教學探討,2010(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