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南昌第二十八中教育集團青云學校 江西南昌 330000)
淺談幼小銜接策略研究
王 艷
(南昌第二十八中教育集團青云學校 江西南昌 330000)
結束幼兒園的生活,孩子們懷著興奮、好奇和向往的心情踏進小學校門。殊不知,進入小學之后才發現和上幼兒園是有一定差別的。當一個孩子從幼兒園踏入小學的大門時,他的社會角色發生轉變,從一名幼兒學生變成了一名小學生,這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隨著角色的轉變,他的學習和生活也將發生變化。幼兒園的孩子是“以玩為主”,雖然也在進行學習活動,但學習主要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學習內容簡單,大都直觀形象,生動有趣。而小學生則是“以學為主”,以正規的課業學習為主要形式,并以嚴格的學習與作息制度來保證,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是學生終生學習的基礎,因此,不僅要求學生學會,還要掌握得扎實、熟練。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一個坡度。如何能讓一年級新生最快地適應小學生這一角色,縮短適應期?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能否平穩過渡?這些都是小學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經過反復探究,結合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策略出發:
入學后,孩子的主導活動是學,他們的心理發展起了重大變化,學習課目不僅是識字,還有數學、美術、音樂、體育、思想品德等。這種轉變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光聽課目數量就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故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工作,正確認識教育內容的改變。
具從教學時間上看,幼兒園大班末期集體上課的時間,每天4—5次,每次在25—30分鐘;而小學每天便安排6節課,且每節課40分鐘,教學時間凈增加兩倍以上。上課的方式也由原來主要的表演式、游戲式、活動式變為講解式、要求式、描繪式的主流上課方式。
學齡前兒童是貪玩的,上課時是比較輕松活潑,相對自由;一入學就不同了,他們是集體的正式成員,必須嚴格遵守學校和班級的一切紀律,如按時上學、認真完成作業等,學生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為學校和班級爭取榮譽。所以,一年級小學生看到自己角色的轉變既高興又害怕,教師要十分關注孩子這一心理發展,對“一年級新生”給予高度重視。
上下樓梯靠右走;學會傾聽、不亂插嘴;上課發言要舉手;不亂丟果皮紙屑;不亂翻別人的東西;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能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能做到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學會自己檢查作業;保持書、簿本的平整與整潔;有正確的看書、寫字姿勢;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
學會吃魚吃蝦;學會自己上廁所;做到飯前便后洗手;自己穿(脫)衣、褲、鞋;主動維護班級和學校的環境整潔。
每天帶齊學習用品;學會自己保管和整理物品;主動完成班級衛生打掃、校園美化等勞動任務;幫助父母做些小家務;培養孩子幫扶他人的勞動熱情,樹立勞動光榮的美德信念。
1. 營造師生關愛的氛圍。
這是教師實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教師的感情投資尤為重要。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都要尊重和愛護,在公開場合要常講些鼓動性的話,不講泄氣話。平時不但要經常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聽取他們對教師的意見和要求,因人制宜地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還要經常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注意學生的思想情緒,有目的地和學生交友談心積極引導他們健康的成長。只要我們做教師的真正熱愛學生,尊重、理解學生,學生必然會投桃報李,產生“親其師,信其是,敬而受于人”的良性效應。教師和學生的感情交融,就為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興趣打下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2. 營造輕松學習的氛圍。
從理論上講,只要師生親密配合、共同努力,一年級的教學任務還是很輕松的。只要不片面地追求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學生都能跟上教學進度,從而保持學習的興趣,為使每個學生聽得懂,學得會,記得牢,使之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應堅持采用“宜淺不宜深,宜精不宜多,宜慢不宜快”的原則,較之為邁小步原則來安排一年級的教學計劃。同時在教法上則抓住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精講多練,安排適量的模仿性課堂練習,不失時機地進行巡回輔導,并有目的地挑選幾個學生上臺板演,然后在學生當堂練習的基礎上,及時進行講評、小結,盡可能做到每節課的疑難當堂解決。
積極配合學校教育,決不能抱著“樹大自然直”的想法不參與學校教育。積極參與,還要有正確的觀念。例如,怎樣發揮家長施教的主體性?如何理解、運用尊重、鼓勵等先進的教育理念?怎樣看待學分與能力問題等等。如果觀念不正確,態度越積極,對孩子的成長越不利。
家長通過與老師接觸和與孩子的交談,盡快了解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性格、教育水平等。在配合中,要因人而異,以便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能,使他們實施符合孩子特點的教育。例如,對脾氣較急,喜歡采用直面批評方法的教師,就不能把性格內向的孩子在家庭中所發生的錯誤和盤托出。因為教師急脾氣,不深入了解情況,就直面批評會不利于孩子對錯誤的認識,甚至會使孩子產生與施教者對抗等心理問題。
在任何情況下,家長都要幫教師樹立威信。否則,一位在學生心目中沒有威信的教師,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師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或處理問題時,難免會發生不盡如人意之處,家長要冷靜對待。解決問題的目的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那就一定不要損害教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總之,通過以上策略,相信能讓一年級新生從幼兒園的生活平穩過渡到小學學習階段,促進新生盡快完成角色轉化,盡量消除幼兒上小學后的恐懼、緊張、焦急等不良情緒,更快適應小學學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