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貴州省織金縣官寨小學 貴州畢節(jié) 552100)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討
陳 偉
(貴州省織金縣官寨小學 貴州畢節(jié) 552100)
現(xiàn)今不少語文課堂教學過分強調(diào)了教學的定量化、技術化和精確化;教師仍將備課著力點放在梳理知識點、研究標準答案上;依然要求學生采用“死摳字詞——理解句意——總結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條分縷析、肢解原本文脈貫通、渾然一體的千古佳句。這種教學形式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需要,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詩詞所蘊藏著的美感被掃蕩殆盡,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也深受影響。
古詩詞 小學語文 教學策略 方法探討
詩歌是滿溢著生命的情感載體,閑情、鄉(xiāng)情、友情、親情、愛國情是詩人反復吟嘆歌詠的主題,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如能以情感點燃情感,實現(xiàn)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定會給古詩教學帶來一片艷陽天.
在教學《示兒》時,可以抓住一個“悲”字,詩人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樣的悲涼畫面?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產(chǎn)生聯(lián)想,文字轉(zhuǎn)化成了詩人死不瞑目,詩人老淚縱橫,詩人用顫抖的手寫下了這首詩溘然長逝,詩人用微弱的聲音喃喃地說著:收復中原,還我河山的悲涼畫面,對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的領悟水到渠成。
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悲詩人所悲,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在“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涌而起,一瀉千里。
魯迅先生說:“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的美,也即“詩情畫意”的美。所以誦讀古詩詞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只有“入境”,才能領會詩人的真情實感,才能理解古詩詞美的內(nèi)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此詩以母親為游子縫衣的平常小事,熱情歌頌母愛的偉大,結尾以比喻作結,含蓄深刻。詩風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優(yōu)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中逼真地寫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釣的生動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敗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獨的心態(tài),意境高遠清麗。再如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詩的意境或空曠,凄涼,或散逸瀟灑,或構思獨特,空靈飛動,或幽靜清愁,令讀者如臨其境,美不可言。
重視朗讀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悟,同時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筆者在教學陸游的《示兒》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1、初讀詩文,介紹背景,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2、精讀詩文,了解遺憾,弄清詩人的“悲愴”心境。3、研讀詩文,理解信念,感受詩人的“悲壯”心愿。在初讀的基礎上,確定悲涼的朗讀基調(diào),精讀詩文引領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研讀詩文時引領學生用堅定的激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過導語的鋪陳也是引領學生誦讀詩文的一種好辦法。有位老師是這樣指導《題臨安邸》中“西湖歌舞幾時休?”這一句詩的朗讀的,隨著課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圖”,他感慨地說:“多么繁榮的景象,但從清兵跨入城門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飯袋們葬送了一個繁華如織的汴州,難道他們就不能再葬送一個風景如畫的杭州嗎?看到,想到這一切,你急嗎?讓我們問一問那些權貴!”于是,學生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西湖歌舞幾時休?”聲音充滿了心急如焚的焦慮。老師又說:“你們擔憂嗎?再問!”于是,學生再讀,聲音里帶著深深的憂慮。緊接著,老師又說:“你們憤怒嗎?指著那些權貴的鼻子再問!”這一次,孩子門的聲音里充滿了激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愛國的詩人,借這簡潔凝練的詩句傾訴著無限的憤慨。在這令人心動的“三問”中,孩子們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詩人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等,都跟現(xiàn)代大不一樣,加之學生的閱歷又太淺,要準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僅僅拘泥于課文必學內(nèi)容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作者的社會經(jīng)歷,文化教養(yǎng),情趣愛好以及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師要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讓作者情、學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 課前收集: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向?qū)W生傳遞,而是學生根據(jù)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經(jīng)驗的進入而發(fā)生調(diào)整和改變。采用建構主義的理論方法,筆者為學生提供學習導向,精心設計了一些積累主題,有春色迷人,夏日風情,詩人詠秋、踏雪尋梅、名家專輯、愛國絕唱等,然后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資料,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 課堂交流:課堂交流是對信息的整合過程,也是認識深化、情感深化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在對話交流中導情。例如,某一老師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圍繞“愁”字提問:你知道誰為愁做過什么?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愁的名句?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老師對學生問題導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對愁文化的深層次認識。第一個問題是從情感認識方面的提高,第二個問題是從語文知識方面的積累,讓學生從書本起步,到書海漫游,由一點而帶出一串,由個別而帶出系統(tǒng)。短短一首28字的小詩,融入的卻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萬縷愁緒。
3. 課后延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課堂教學結構已經(jīng)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40分中的規(guī)格,課堂是向兩頭開放的,學生帶著問題、信息走進課堂,一堂課上好后,學生帶著許多新的問題離開課堂,課堂教學結尾變成了問號式,省略號式,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續(xù)。
贊科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