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貴
(云南省大關縣第一中學 云南大關 657400)
基于分層教學法的初中物理教學研究
張銀貴
(云南省大關縣第一中學 云南大關 657400)
分層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學研究中能夠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的效率和能力,進而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分層教學法 初中物理 教學研究
分層教學法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分層教學法既能使所有學生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物理學習較好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發展,使所有學生從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層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愉快的情緒,極大改善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的效率。分層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在國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學者,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他主張“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同時使他們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他們自己的刻苦努力,應該都可以掌握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保持不同的注意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應該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說明了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選擇一種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方案并加以實施。分層教學法的實施,避免了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后無所事事,讓所有學生都體驗到學有所成, 增強了學習信心,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1]
課堂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最重要環節,實施分層課堂教學能夠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初中物理分層教學主要是要求教師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即使每個學生的物理教材相同、教學內容一樣,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會收到不同的教學效果。[2]
1. 分層備課。分層備課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前提。備課要在透徹理解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分層教學目標,要結合學生的分層情況,對教材進行分層處理。教師應在吃透教學大綱、教材和抓好學期備課,單元備課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進行課時備課,要把每一個課時的教學要求,相對劃分出高、中、低三個層次,也就是為第一層次的學生制定出一個較高層次的學習目標,為第二層次的學生制定出一個中層學習目標,為第三層次的學生制定出一個較低層次的學習目標。
2. 學生分層 。學生分層就是根據學生個體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合理的分組,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物理學習的進步。合理的學生分層能夠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的發現問題并且調整教學策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和教學,發揮出分層教學法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物理,讓物理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在初中物理教學的分層教學當中,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的時候,一定要考慮下面的兩點要求:第一,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對學習知識結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第二,根據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積極性的程度,將積極性高的學生和沒有積極性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分配。
3. 分層授課。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 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比如象通過演示“三棱鏡分解白光”、“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同樣是電,通入不同的用電器會產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學物理有趣,為今后的奮發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師要適時明確分層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努力達標。每個學生雖然知道了自己所處的層次,但具體到每節課時,又常常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學習位置,因此,教師一般應在每節課的開頭,向學生展示各個層次的教學目標,如在上“壓強”一課時,教師應明確告訴第一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是:能靈活運用壓強的計算公式,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實際問題;第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是:能運用壓強公式,解決一些稍有變化的問題;第三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是:能理解壓強的意義,會運用壓強公式,做一些較為簡單的習題。由于每個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且難度不一樣,避免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的不同追求和掌握。分層把握教學要求,力求人人學有所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時時瞄準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用課堂提問和練習等形式檢查學生學習達標情況,采取因人提問、分層設題的辦法進行。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都有獲得表揚的機會,讓第三層次的學生能感受到學習物理成功的快樂,讓第一層次的學生感到有壓力,使好的不驕,差的不氣餒。[3]
4. 合理練習,體現分層教學。適當的課后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輔助與拓展,用作業來鞏固和提高課堂上取得的成果。老師在布置作業選題時應注重“少而精”,并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做有所得。現行物理教科書中采用國際單位制,初學者對“米/秒”、“千克/米”、“牛頓”、“帕斯卡”等單位感到陌生抽象;學生習慣于單位的單一性,開始學習P=pgh和功率的單位焦耳/秒這些知識時,對概念的多因性很難適應。又如,“電功”、“電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這對于剛入物理門檻的初中生的確感到困難。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按分層教學理念設法使學生的思維方法跟上,并側重對低層次學生的基本功進行強化訓練,從而減輕差生學習物理的困難。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法,讓學生能夠掌握物理思維的方式,用物理的思維方式學好物理。作為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努力構建科學的、和諧的、高效的課堂教學秩序和氛圍,運用分層教學法充分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1]吳躍進,李慶社.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的實驗與體會[J].物理教師,2006.
[2]程金貴.利用分層教學貫徹任務教學法理念[N].北京城市學院學,2007(2).
[3]叢建明.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探究與思考.科教文匯,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