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瓊
(重慶市云陽縣平安鎮平安小學 重慶云陽 404500)
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的角色定位
熊 瓊
(重慶市云陽縣平安鎮平安小學 重慶云陽 404500)
教師是新課標的具體實踐者,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重新定位自身,符合科學的給自己定位,扮演好新課改賦予的角色要求。
語文教師 新課程 角色 定位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與創新,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課改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這就需要教師對師生在教學中的角色重新定位。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扮演的角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發展智力、培養閱讀的能力,陶冶道德品質。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整個教學過程就表現為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抄;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創辦者,學生缺少主動權,沒有自己的見解,更談不上什么創新精神,他們只是機械的重復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結果是,本來生動有趣的語文課變得枯燥無味,學生不愛上語文課,甚至討厭上語文課,語文成績自然談不上提高。
由此,新的課程標準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之間做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認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這就意味著教學要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的首席”,由單一的傳授知識轉向雙邊互動。筆者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就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角色定位談點粗淺見解。
新課標對教師作用的定位既不是主體,也不是主導,而是組織者,這個“組織者”不同于傳統意義的組織教學,而是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老師不再以教為中心,學生不再圍繞老師轉,老師不再支配學,而是服務于學,圍繞教學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設計,各種學習活動的組織,協助學生獲取新知識,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改一個突出的理念,是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師生關系上,不再是學生適應老師,而是老師適應學生。新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為了服務于學生發展的需要,教師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構建研究式的學習課堂,教師的促進顯得尤其明顯,比如幫助學生確定目標并轉換目標,促進學生找到最佳的學習策略或最佳途徑,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適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研究中不斷地把研究推向深入,促進學生向更高處發展,這里的“促進者”絕不是“主宰者”,可以是旁觀者、維護者、支持者,但絕不能包辦代替。通過教師的促進,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傳統教學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有這樣一句話:老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有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認為教師在現代社會里,應該是一條永不枯竭的河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無形中逼迫教師去扮演“超人”的角色。我們說,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不可能無所不知,只不過教師問道在先,“術業在專攻”罷了,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是教師解決不了的,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老師不會用。特別是農村和偏遠山區的教師。相反,學生由于年齡小,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學到教師學不到的新知識。所以要允許教師有不懂的問題,有不知道的問題,為此,教師就要不斷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節假日,甚至教學的空閑時間都是學習知識的黃金時間。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為了豐富自己的閱歷,除了節假日,進圖書館,閱覽室外,我給自己定了一些報刊雜志,如:《中國教育報》《教育時報》《河南教育》《小學教學》《小學語文教師》等,每天一定時間閱讀,日積月累,知識面自然擴大,新的知識也不斷充實于大腦之中,另外教師也要向學生學習,做到“不恥下問”。這樣既能從學生那里學到尚不了解的知識,也可以從學生那里深化原有但不清晰的東西。通過師生之間共同學習,教師才有可能更快捷地獲取更多的知識。
“教師即研究者”,這個觀念意味著教師要從以前的“教書匠”這個角色轉變為“科研型教師”。新的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還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不斷進行自身知識結構的新陳代謝,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觀念。所以我們不能被動的篩選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在不假思索地把別人的研究成果用到教學中去。我們在教學中決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因為別人的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也不一定轉化為實踐上的創新。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相信自己能成為一名研究者,并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積累的經驗加以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樣的教師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
在語文活動中同樣也要有這樣的意識,教師要有資源開發和利用意識。如教師資源、現代信息技術、地域資源,校園活動資源等,可利用的資源很多,但不可忽視的是教師自身資源的充分發揮。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觀念也要發生根本的轉變,因此在語文活動中,很好的運用教師才華展示策略,充分挖掘教師的自身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被教師的教學藝術所深深折服。“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語文教師的一手字、一句話、一篇文章;知天文、曉地理、通古今,既是為師的基本素質,也是引導、指導學生學習活動的可利用資源。
總之,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應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從而使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推動小學語文改革進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與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