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江
體驗數學活動,積累數學經驗
——以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為例
·陳麗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指出學生要獲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梢姡瑤椭鷮W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只有在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才能逐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聽障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受限,積累數學經驗更需要通過體驗數學活動來實現。數學教學中要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讓聽障學生通過數學活動這個載體,不斷獲取、積累、豐富、發展、提升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數學經驗;軸對稱圖形
《聾校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送審稿)》指出: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因此,積累數學經驗需要通過體驗數學活動來實現。筆者以人教版聾校實驗教材數學第十四冊第三單元第四小節“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的教學為例加以闡述。
聽障學生習慣以眼代耳,依靠視覺捕捉信息的能力較強。所以,讓他們體驗觀察活動,可以順利、有效地積累數學直接經驗。
【環節一】聯系生活,感受“對稱”
導入:同學們,熱熱鬧鬧的春節剛過,大家喜歡過春節嗎?你們老家過春節有些什么風俗習慣呢?老師的家鄉,有“貼窗花過新年”的風俗(播放課件)。老師選了幾張精美的窗花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課是《軸對稱圖形》的第一課時,聾校教材先出示樹葉、蜻蜓、天平的圖片,要求學生說出這些圖形的特點。聽障學生第一次接觸軸對稱圖形,回答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抱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筆者對教材素材進行了重新建構。在本課教學設計中導入剪紙窗花,聽障學生在生活中見過這類圖形,左右部分相同特點比較明顯,大部分學生觀察一會就可以總結出這類圖形的特點,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經過同學或老師的稍稍提示,用心觀察后也能說出這類圖形的特點。通過呈現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體驗觀察活動,獲取數學直接經驗,并自然過渡到教學新知,為下面獲取新的數學活動經驗打下基礎。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p>
【環節二】“認識”對稱,體悟特征
(一)認識軸對稱圖形
1.給每位學生發一張軸對稱圖形的窗花。
2.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特點?可以折一折,比一比。
折一折和比一比是聽障孩子拿到紙質圖形后經常做的事情,而且這個過程也極具啟發性:學生發現沿著某條直線對折以后兩側的圖形可以完全重合。這時讓學生觀察圖形的共同特點,學生的手語描述會從“左右兩邊圖形大小一樣,形狀相同”提升為“兩邊圖形可以完全重合”。
3.師:這樣的圖形有一個名稱,知道是什么嗎?(板書課題——軸對稱圖形)
4.師:老師也會剪窗花,同學們請看。(師示范,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
步驟:折——畫——剪——展
5.師:你們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學生剪一剪,老師指導)
畫畫和剪紙都是聽障學生擅長并愛好的活動。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夠基于自己的經驗儲備和興趣愛好,通過動手操作來進一步感悟軸對稱圖形兩邊對稱的特點。教學中充分發揮聾生的主觀能動性,來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6.師:從剛剛的學習(指一指黑板上學生剪的圖片),你們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嗎?揭示軸對稱圖形的定義:如果一個平面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師生齊讀)
7.師:理解這個定義了嗎?還有沒有問題?老師有個問題,什么叫“完全重合”?
老師演示部分重合的圖片和完全重合的圖片,使學生更明白軸對稱圖形的定義。
8.練一練:結合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判斷下列圖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課件出圖)
9.填一填:如果()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要使數學活動經驗更長效地納入學生的個體知識體系,還需要經歷一個概念化和形式化的過程,這是經驗與“雙基”相互融合、向“思想”升華的必要途徑。[1]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說、讀、練、寫”中積累數學歸納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概念的重點字詞去分析,讓學生明白、體會、發現所讀寫的內容中蘊含的數學知識要點,從而在閱讀和書寫概念文本中逐漸獲取數學歸納的經驗。如果缺少歸納的經驗,聾生就無法真正進入創新的世界,創新能力培養就缺少重要的經驗保證。[2]
(二)認識對稱軸
1.師:同學們剪的作品雖不相同,可是中間都有一條折痕,這條直線叫什么名字,你們知道嗎?(折痕所在的直線叫作對稱軸)
2.教對稱軸的畫法:點畫線。(為了簡便,常常用虛線來表示對稱軸)
3.請同學們拿回自己的作品,畫一畫對稱軸。
4.下列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請畫出它的對稱軸。(課件出圖,使用電子白板)
5.師:知道什么是對稱軸了嗎?那老師來考考大家。
操作:隨便折,使兩邊圖形沒有重合。問:這條折痕所在的直線是對稱軸嗎?為什么?
教學前注意按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去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新授環節通過組織學生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剪一剪、說一說、練一練、填一填等系列活動,豐富學生的操作體驗,讓學生在親歷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取數學實踐的經驗。
數學個體經驗是以往數學知識、技能、思想、經驗和個人經歷、體驗共同作用后形成的個性化思維方式及策略。對相同的數學活動任務,即使外部條件相同,針對同一個對象,每一位學生仍然可能會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因而形成不同的數學活動經驗。
【環節三】“想想”對稱,提升認識
猜一猜:根據給出的軸對稱圖形半邊,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斷給出的是什么。
猜一猜是什么運動項目?
猜一猜是什么漢字?
猜一猜是什么數字?
考慮到數學活動經驗個體性的特征,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經歷學習的過程。[3]筆者在教學的后半段設計了“猜一猜”的體驗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學生體驗猜想活動。從剪紙窗花等具體實物轉化到軸對稱圖形概念,從軸對稱圖形概念又轉化到具體的圖片、漢字和數字,在這樣不斷的轉化過程中,學生會在情景、圖片、數字等具體的“不同”之中,發現這些數學活動的抽象“相同”之處,不僅思維得到鍛煉,而且豐富了數學的個體經驗。
經驗的獲取與條理化過程除了在操作活動中直接實現,也可以通過交流、思辨等活動納入自身認知結構中。
【環節四】“發現”對稱,拓展知識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是軸對稱圖形,這是一種平面圖形。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的軸對稱現象,你們能說一說嗎?(生答)
師:我們人體也有很多地方是軸對稱的,你們發現了嗎?人體的對稱還有很多的科學道理,你們知道嗎?
師:下面這些物品(課件出圖:電扇、飛機、汽車、高鐵等)是呈軸對稱的,你知道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嗎?請同學們課后上網尋找資料,探索答案。
該環節通過讓聽障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發現對稱的一些科學道理。比如,有的學生發現眼睛的對稱能使看到的物體更加準確;有的學生發現身體的對稱可以保持平衡等,讓學生的個體感悟在群體的交流中相互補充、相互充實,通過交流、討論等思辨活動,進而發展數學的間接經驗。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彼此的數學經驗加以融合,逐步形成完整的、成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4]
美育在培育人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數學美是自然美的客觀反映。中國數學家徐利治先生也指出:數學教育與教學的目的之一,應當讓學生獲得對數學美的審美能力,從本質上既有利于激發他們對數學科學的愛好,也有利于增長他們的創造發明能力。
【環節五】“欣賞”對稱,提高審美
師:同學們,大自然是個奇妙的設計師,到處都呈現出軸對稱的美,現在我們一起去欣賞吧。(播放課件:動植物、服裝、汽車標志、建筑、剪紙、國旗、舞蹈等圖片……)
聽障學生主要通過視覺來接受外界信息,當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其感興趣、制作精美的課件時,就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審美能力。所以本課的最后一段安排欣賞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對稱美。比如:一套在視覺上均衡的服裝,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對稱平衡的設計比較端莊,較適合東方女性的古典風格。汽車標志是一種傳播符號,它傳達企業信息,蘊含企業文化。軸對稱的汽車標志以簡潔、鮮明、精練的形象,令人過目不忘。軸對稱原理被廣泛運用在建筑設計上,對稱的設計顯得大氣穩重,威嚴雄偉。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它通過一定的樣式、色彩和圖案反映一個國家政治特色和歷史文化傳統。很多國家的國旗圖案采用了軸對稱形式,使得這些國旗看起來簡潔、大方……數學課堂展現數學美,不僅讓學生賞心悅目,更能形成數學審美經驗。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一盎司經驗勝過一噸理論。”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聽障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作為聾校數學教師,要創設機會讓聽障學生積累、鞏固、運用數學活動經驗,把每一個活動作為突破口,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參與意識,[5]循序漸進,促進數學活動經驗從一個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層層遞進,最終實現經驗改造或重新改組,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
[1]張苾菁.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J].人民教育,2010,(11):41.
[2]蘇明強.聾校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及其教學啟示[J].現代特殊教育,2015,(9):42.
[3]楊九詮,李鐵安主編,楊豫暉分冊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小學數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88.
[4]李丹丹.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26.
[5]周志英.幫助聾生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教學策略[J].現代特殊教育,2015,(9):46.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518110)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