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敏
創新繪畫材料使用,發展學生個性品質
——以“石頭畫”教學為例
·潘麗敏
學習材料是孩子學習的主要對象,孩子只有對學習材料產生濃厚興趣,才能更好地進行有效學習。在聾校美術課上,筆者以石頭為表現對象,向孩子展示多姿多彩的石頭藝術,創造快樂自主的課堂氛圍,既提高了聽障孩子的綜合素質,又拓展了美術教學的思路。
聾校;美術教學;學習材料
聾校美術教師對聾生的繪畫表現都會有一個共同感受:聾生視覺敏銳,對圖形、色彩感悟好,模仿能力強,但創造能力差。究其原因,聽覺障礙決定了他們視覺目的的不明確性和隨意性,忽視對事物本質內涵的表現。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滯后影響了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發展,從而導致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缺失。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源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如何激發聾生對繪畫的興趣,筆者試著突破常規,從改變學習材料入手,用石頭取代紙張作畫,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石頭畫教學中,首先順應孩子愛玩的天性,玩是孩子的權利。課前,筆者帶著孩子們去池塘邊撿石頭,孩子們撿石頭的過程充滿了樂趣,每次撿到大小合適的石頭,就和撿到寶貝一樣,互相間還會比誰的石頭多,邊撿邊告訴同伴這塊像什么那塊像什么。撿到的每一顆石頭都記錄著他們追尋美、發現美的足跡。撿來的石頭又被孩子們洗刷得干干凈凈,他們迫不及待地要在上面作畫。石頭畫打破了用紙作畫的常規,與其說繪畫,不如說涂鴉來得更為貼切。
找石頭、洗石頭、涂鴉,整個教學活動充滿了興致和好奇,美術活動回歸到“好玩”的本意上。活潑寬松的課堂看似無規,卻是最自然的狀態,就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神”的精髓就是孩子對“美”的藝術享受。石頭畫教學最好地體現了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觀點:“真正的兒童教育,應該以活動為中心,觀察、激發、發展兒童的天性,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義所在。”
齊白石先生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說學我精華的東西,可以發展你自己,和我一模一樣,就沒有什么發展前途。對原型的忠實復制絕不是評判藝術作品是否優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礙了自由的、創造的表達。長期以來,聾校的美術教學課堂教學以臨摹居多,孩子對教師或書本有一定的依賴性。追求共性、忽視個性的評價標準無形中扼殺了聾生主動創造力。
石頭的形態各異,石頭上作畫,孩子無法千篇一律地臨摹教師的示范畫,必須根據不同的石頭形態繪制不同的圖案。即使是同一題材,在不同的石頭上也可以變化出不同的形態。比如在石頭上畫點、線、面構成圖樣,孩子根據自己手中的石頭形態,尊重“石”的個性,構思出適合石頭形狀的紋樣,教師啟發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上色,點可以用心形、方形、星形、三角形等,不用約束自己,不用害怕教師批評,真誠的鼓勵讓孩子們充滿自信地投入創作。繪制完成,發現孩子的確有想象的潛力,一幅幅富有暢想的作品呈現在教師眼前。筆者認為,什么個性的孩子就讓他畫什么樣的畫,這樣孩子的原始創作熱情才會被激勵。我們可以問孩子畫的是什么,但不要去干涉他們畫什么、怎樣畫。當有孩子說怕畫丑了,猶猶豫豫不敢下筆時,就是美術教師引導孩子正確審美的契機,告訴孩子繪畫的想法比技法更重要。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都有其不可磨滅的生命印記,石頭也有其自身獨一無二的特點。畫石頭就是把每塊石頭的個性召喚出來。如同教育的本質亦是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繪畫藝術中個性比共性更重要,個性使文化更加豐富,個性讓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說了太多的自由化和想象力,難道繪畫就不講技法了?清代董啟運說:“初學欲知筆墨,須臨古人,古人筆墨,規矩方圓之至也。”人類的文化藝術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而有輝煌成就,后人的創新發明大都是在吸收和借鑒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繪畫學習中的臨摹是把孩子引向藝術殿堂的必經之路。臨摹就是為了學習技法。沒有功底,不懂技法,怎么能夠自由發揮?比如戲曲就講究練功,深入熟練掌握各種招式,才能發揮,才能創造,才能達到自由的境界。所以創造、創新一定要在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進行。
石頭上作畫的技巧要求不亞于紙上作畫。首先考察孩子的觀察能力,需要面面觀石,充分尊重和順應石頭固有的神采去畫。每塊石頭都是自然天成的,均有其精神氣質,只有充分尊重了“石”的原形,才能從三維空間去表現,創造出獨特的“石頭畫”。
與觀察同等重要的是了解顏料的特性。亮度、著色力、調和度、干燥速度、穩定性等,這將使孩子能夠運用一些非常微妙和高效的竅門與技術。了解顏料所固有的性質和潛在價值后,對于任何打算嘗試的新技法,繪畫者都會有更多的信心。筆者給孩子嘗試使用過兩種顏料在石頭上作畫,一種是丙烯顏料,一種是硅質顏料,經過孩子親手比較,最后選用的是弗克硅質顏料,其顏料特性能與礦物基材產生硅化反應,環保無污染,并且可長期保存。色彩依附于石頭后“跌宕起伏”,具有天然石材的觸感和視覺感,富于變化和靈性。
以上兩點,是孩子在紙上作畫很難得到的體驗。如造型、勾線、上色等繪畫技法,在石頭畫中一個都少不了,但也要因材施教。讓孩子在體驗中提升思想,然后去指導實踐,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況且,孩子長大以后,他們對于課堂傳授的知識能有多少印象?這樣的體驗活動卻能讓孩子終身難忘,并且受益終身。
美術教育家尹少淳曾說,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石頭畫,以興趣為抓手,本著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快樂的理念,整合資源,大膽對教材進行增改或重組,發揮優勢,克服弱勢,變被動為主動,探尋更貼近孩子生活的和他們喜愛的、具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用色彩來強化、點綴石頭,孩子的設計水平、表現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揮。用心教學,不斷地把美傳遞給每位孩子,讓孩子愛上美術,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聾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建立自信,勇敢地走進社會。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盲聾學校,215100)

石頭畫作品攝影潘麗敏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