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許家成 徐勝
融合教育中校園欺凌的干預策略
·李丹許家成徐勝
融合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校園欺凌問題發人深思。本文從認知、情緒、行為、溝通等方面分析欺凌雙方各自的特征,并提出教給學生適當的方式和技巧、建立良好同伴關系、轉變家長的觀念、選擇恰當的解決措施等策略。
融合教育;欺凌;特征;干預
融合教育是特殊兒童回歸主流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方式。然而不少研究表明,融合教育環境中特殊兒童的同伴關系發展不良,欺凌問題日益嚴重,既有普通學生欺凌特殊兒童,也有特殊兒童欺凌他人,這影響了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會導致將來更嚴重的行為和情緒問題的發生。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從認知、情緒、行為、溝通等方面對欺凌雙方的特征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相應干預策略。
欺凌一詞源于“bullying”,也有學者將其譯為“欺負”“霸凌”“欺侮”等。欺凌行為是一種長期性且多發性的攻擊性行為,是導致他人身體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傷害行為。[1]這種有意傷害行為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后說壞話、造謠誣蔑),有傷害他人的意圖但未造成后果的攻擊性行為仍然屬于攻擊性行為。[2]學校中的欺凌行為是一種同伴關系發展不良的行為。
有研究顯示,大約15%的自閉癥兒童稱自己會欺負他人,9%的自閉癥兒童稱自己既欺負他人也被欺負,而自閉癥兒童家長認為被欺凌者的實際比例要高于研究報告的比例。由于自閉癥兒童溝通、社會交往障礙,對欺凌的認知較少,因此欺凌問題的真實數據還需進一步查證。此外,還有不少特殊學生欺凌或被他人欺凌的事件報道??v觀這些欺凌事件,從中發現欺凌雙方各自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一)認知方面
由于隨班就讀學生社會能力發展低下,多數處于臨界或臨界以下水平,對于欺凌問題的認知較少;還有學生認為那是一種特殊的交往方式,因此當受到欺凌威脅時,難以辨別,更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一致,研究表明,欺凌問題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關。在中小學,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報告的被欺凌的比率呈下降的趨勢;而欺凌他人的比率,女孩隨年齡的增長而有下降趨勢,男孩則呈上升的趨勢(只在14歲剛上中學時有一點下降)。[3]特殊兒童相關研究也表明,隨著年齡、年級的增長,隨班就讀學生的社會能力有所提高,行為問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4]
(二)情緒方面
欺凌者往往具有強烈的權力欲與支配欲,情緒較極端,難以自控,習慣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以獲取他人關注。這類學生通常在家庭中缺少關愛,形成極端的性格,若不加以引導,走入社會后易產生犯罪行為。被欺凌者一般為隨班就讀學生,智力水平一般或低下,受到欺負后常表現出畏懼心理,害怕重復性欺凌行為,默默忍受,被欺凌者的自卑心理往往助長欺凌者的欺負行為,致使重復性的欺凌行為;或者被欺凌者過于敏感,易誤解他人,造成他人反感等。
(三)行為方面
被欺凌兒童由于自卑心理、社交畏懼等,常表現出怪異的舉止行為,如自言自語、固執行為、動作夸張、固定的裝束等,因此易引起他人的關注,成為被欺凌的對象。而欺凌者則多表現出不遵守課堂紀律、脾氣暴躁易怒、厭學等行為問題,出現擠、推他人等攻擊性行為,還有孤立、排擠、出口傷人,如給他人起外號、出言恐嚇等,影響被欺凌者身心健康,同時也影響其他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溝通方面
隨班就讀學生由于進入新的學習環境以及自身障礙的影響,會表現出社交退縮、溝通障礙等情況,不能真正融入普通班級,與普通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具體表現為比較被動,不多說話,說話沒有條理,詞不達意,理解能力差,不明白他人的嘲笑和微妙的社交關系,不喜歡和他人交朋友等。欺凌者在溝通方面有一種“唯我獨尊”的霸氣,所以其他學生對他唯命是從,而特殊兒童尤其是自閉癥兒童性格固執、興趣狹窄,不理會他人的興趣,難以接受他人意見,會不經意間“激怒”欺凌者,受到欺凌。
(一)教給學生適當的方式和技巧
教師可從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導。
1.知識方面。教導學生學習欺凌的定義、表現形式、危害及欺凌不可接受的原因等,讓學生對欺凌行為形成正確的認識,以便學生遭遇欺凌事件時能迅速辨別并尋求幫助,降低欺凌的危害。
2.態度方面。引導學生感受被欺凌者的心情,建立同理心,降低欺凌事件的發生;教導學生建立一種責任感,即當他人遭受不公正待遇時施以援手。
3.技能方面。教給欺凌者表達情緒及控制情緒的技能,當情緒難以抑制時通過替代行為的方式,如在心中默數5秒鐘、深呼吸的方式緩解情緒;教導被欺凌者自我保護的技能,如請求他人協助、快速報警或尋求逃跑機會等。
4.行為方面。教師以正向行為支持的方式,鼓勵幫助他人、自我保護等行為。正向行為支持有利于被欺凌者自信心的培養,也能轉變欺凌者,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自尊心。
(二)建立良好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是在校學生重要的社交關系。與同伴分離的兒童,尤其是與侵犯性同伴分離的學生易受到欺凌。因此,普通學生要主動接近特殊學生,包容特殊學生的不同,并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幫助其學習適宜的社交技巧,合理的溝通方式,使特殊學生融入普通學生群體中。特殊學生也應意識到自身的差異,克服自卑心理,積極參加班級活動,建立自信心,與同伴進行交流溝通,早日融入普通班級中來。
(三)轉變家長的觀念
當前普通學生家長排斥特殊兒童的現象仍然存在,在家長影響下,普通兒童也會排斥特殊兒童,因此家長的態度亟須轉變。學??赏ㄟ^講座讓普通兒童家長了解特殊兒童,通過家長會活動、親子活動等讓普通兒童家長了解特殊兒童家長的艱辛,看到特殊兒童的童真童趣,接納特殊兒童。同時,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家長也應時刻關注兒童的心理狀態,給予關心和幫助,幫助兒童處理矛盾,使普特兒童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
(四)選擇恰當的解決措施
特殊兒童在校園遇到欺凌事件時首先應保護好自身安全,并尋找機會尋求幫助;欺凌事件發生后,及時聯系家長或教師,控制欺凌事件的進一步發展;學校應及時處理欺凌事件,降低欺凌造成的傷害;對欺凌者實施批評教育,并積極與欺凌者家長聯系,家校合作,為欺凌者行為轉變共同努力;當被欺凌者家長被告知孩子受到欺凌時,應保持平靜的心態,安撫孩子情緒,向孩子提供合理的解決策略。
[1]王文娟.隨班就讀特殊兒童學校欺負行為之個案研究——基于隨班就讀特殊兒童個案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
[2]王雪迪.欺負行為的心理探析[J].才智,2011,(30):190.
[3]李靜.兒童欺負的家庭影響及干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4]昝飛,劉春玲,陳建軍.隨班就讀學生與正常學生心理行為問題比較[J].中國特殊教育,2002,35(3):29—32.
(作者單位:李丹,重慶師范大學,404100;許家成,徐勝,北京聯合大學,100101)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