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樂群
唐氏綜合征兒童習得雙唇音的個案研究
·唐樂群
以個案研究的方法,研究一名唐氏兒童習得雙唇音的情況,以音樂與游戲的形式開展穴位按摩、口肌訓練、喂食訓練以及語音訓練,堅持家庭康復,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唐氏綜合征兒童;雙唇音;康復訓練
研究初步證實,雙唇音的語音訓練在整個語音訓練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1]因此,筆者從穴位按摩、口肌訓練、喂食訓練以及語音訓練這四個方面對唐氏兒童開展康復訓練,幫助其逐步習得雙唇音。
小劉(化名),男,5歲2個月,出生8天后在醫院診斷為唐氏綜合征,無先天性心臟病,出生時無其他異常。1歲半能發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聲音,至今不會叫“爸爸媽媽”,但與人有眼神對視和交流。由母親和保姆撫養,一直未進行康復訓練。2015年3月2日入湖南省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智障部接受康復訓練。入訓時,小劉性格倔強,不愿意陌生人接觸面部,口面部肌力和肌張力低,下頜張開,舌頭伸至唇外,并有流口水的現象,每天食物以稀飯和軟飯為主,不咀嚼硬的食物。通過韋氏測評智商為38,從教育目的上屬于可訓練性。
(一)教育評估
采用華東師范大學的“口部運動功能評估”和自擬的雙唇音評估表進行教育評定。雙唇音評估表中的漢字包含雙唇音和元音的各種組合,按照b、p、m與a、o、e、i、u分別組合的順序排列,共計50個詞。[2]由2名康復教師進行錄像和評估。兒童能進行視覺注意和聽覺注意,與康復師一起共同注意,具有一定的溝通動機,但是表達不出來。口部運動評估結果顯示為下頜肌力1級,唇和舌肌力0級。在測評中,筆者發現小劉口面部肌肉力量弱,各個發音器官協調能力較差,說話費力,并且伴有緊張的行為,大部分的其他項目不配合或者不能很好完成。
(二)心理生理評估
小劉肌力和肌張力過低,導致運動少;早期的感知刺激不足,父母經常給他準備細、軟食物,使其養成了不愿咀嚼的習慣;口部肌肉獨立分離能力差,不能單獨完成某個動作;口部肌肉協調能力差,各發音器官不能有效調節口部的行動,動作速度緩慢;唇部本體感覺較差,在做唇部動作訓練時需要媒介輔助,增強本體覺;性格倔強,不愿意不斷地重復和練習。
(一)制定干預計劃
對兒童的康復教育和訓練同步進行,制訂個別化訓練計劃,確定針對兒童雙唇音訓練的個別化家庭服務計劃,強調持續連貫的口部動作訓練的重要性。選擇在安靜、寬敞、安全、充滿童趣的訓練室進行語言訓練;訓練時間安排在兒童注意力較集中的上午時段,訓練時詳細記錄訓練經過和變化,即兒童在訓練時表現的各種正、誤反應。
另外,家長是最好的訓練師,建議家長購買相關訓練用品,如按摩棒、呼吸工具、各種聲音視頻光盤、各種發音圖片以及早教學習機等,要求家長每天進行家庭訓練1至2小時,記錄好每天的訓練內容和變化。取得家長的配合,對唐氏綜合征兒童的語言能力提高有較理想的促進作用。[3]
(二)針對雙唇音的訓練
1.按摩穴位,刺激口部發音器官,控制流涎
利用本體覺刺激穴位(地倉、下關、頰車、人中、承漿、翳風),提高兒童對下頜、唇的感受能力,每個穴位刺激時長為3秒,由淺入深進行刺激,做3次。按摩結束后,用雙手手指快速地輕輕敲打面部肌肉大約1至2分鐘。
2.口面部操的訓練,提高口腔感知能力
首先是唇面部的訓練,提高唇面部的感知能力,動作包括抹口輪、揉口輪、擦下頜、捏下頜、揉面頰、提面頰、提下頜、輕拍面部。其次是口腔的訓練,用海綿棒或手指套刺激內面頰、牙齦、舌尖、舌面以及舌側、上顎。第三是針對性訓練,下頜用手掌控制法,唇用振動法、吮吸法,舌用刷舌法、拍打法。
3.增強唇部力量的訓練
一是練習吹的能力,如吹泡泡、吹笛子、吹蠟燭等。二是練習吸的能力,如用吸管喝水、用吸管喝飲料、用吸管喝濃稠物體。三是練習閉唇的能力,如含壓舌板、含扣子、親吻。
4.喂食訓練,提高下頜及唇的力量
喂食技巧影響兒童口部運動能力,采用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來訓練,可以提高兒童的閉唇能力以及下頜的上下開合能力,如用杯子喝水、咀嚼較硬的食物等。
5.語音訓練,習得基本的唇音
一是b的習得,通過雙手按壓兒童雙唇,給予一定的力量,并口頭示范,引導兒童發音,誘導字可以是爸、包、杯、筆、抱等。二是p的習得,通過示范,讓兒童感受氣流的同時引導發音,誘導字可以是爬、跑、婆、拍、撲等。三是m的習得,通過示范,讓兒童感受聲音從鼻子出來并感覺有振動,然后慢慢打開唇部發音,誘導字可以是媽、貓、帽、門、面等。
每次訓練30分鐘,每天1次,每周5次。每次訓練前詢問兒童在家訓練情況,訓練后交代訓練內容和注意事項。[4]
訓練后,兒童的唇部動作得到了明顯改善,能主動完成圓唇、嘟唇、閉唇、咧唇動作,提高了唇部的獨立分離能力,初步習得了雙唇音的發音。唇部肌力為3級,基本上能主動完成吹吸物體,能自己用杯子喝水。可以較清晰地發出30個左右的唇音詞。可見,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干預中,我們也收獲了一些思考。
一是要充分發揮音樂和游戲的作用,調動兒童的積極性,營造良好氣氛,消除兒童的不良情緒。在康復訓練中,剛開始主要是被動訓練,形式呆板,兒童有時會出現哭鬧、不配合的現象。因此,筆者采用了音樂和游戲的形式來引導兒童積極配合。如邊做口腔按摩時邊播放《河馬刷牙》的兒歌,兒童就知道跟著音樂一起來完成動作,而且在兒歌里面還有發音的元素,這樣就將口腔按摩和發音緊密結合在一起了。
二是要創造形式多樣的課堂形式,提高兒童對語言的運用能力。訓練中,筆者建議兒童參加了音樂治療以及小組訓練課。普通兒童的溝通能力是在家庭、學校的日常交往活動中逐步獲得和發展的,而唐氏兒由于語言能力的發展滯后導致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5]因此,我們有必要提供多種溝通的平臺,滿足其發展需要。
三是可利用視覺分析法原理來增強兒童對發音位置和發音方法的理解,提高說話的清晰度。由于唐氏兒理解能力發展落后,大多數兒童在學習發音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難,從而導致錯誤的發音方式。因此在訓練中,筆者會對兒童開展一些模仿動作和模仿聲音的訓練,甚至會播放一些有聲視頻,幫助兒童從視聽的角度來提高理解能力,然后再進行語音訓練。每一個語音的訓練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意義的,必須要將語音的意義或用途滲透其中,才能起到表達的效果。
[1][2]呂自愿,李峰,徐麗娜.雙唇音構音障礙的臨床特點和語音訓練[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8(20).
[3][4]王如蜜,張長杰.以語音障礙為特征的語言發育遲緩學齡前兒童語言治療1例報道[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1).
[5]李曉慶.弱智兒童語言障礙與構音能力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06.
(作者單位:湖南省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410000)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