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香林
(江蘇省沭陽縣龍廟中心小學 江蘇沭陽 223642)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探討
仲香林
(江蘇省沭陽縣龍廟中心小學 江蘇沭陽 22364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基礎知識綜合運用的過程。小學語文作文是素質教育中的重頭戲,作文寫作水平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學識背景及深層次的文化修養,所以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從小學就得抓好語文寫作。
有效指導 小學語文 習作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更應該關注習作教學。針對目前小學生語文習作教學的種種問題,為了尋求教學與素質教育改革的契合點,讓教師擺脫習作教學問題的困擾,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提出解決小學生習作教學問題的藝術策略。
受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以及部分教師對新課標理解不深刻,導致目前在習作教學中仍存在著較多認識誤區和行為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新課改后每周都會有兩節習作課,而且大部分語文教師能夠做到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習作。然而,為什么學生依舊會寫不出文章呢?這不禁引起教師的思考。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三年級習作課上,教師布置寫作題目是介紹自己的課余生活。然后讓同學們自己說一說習作的內容,討論一下寫作內容,再請同學們欣賞一篇佳作,最后要求同學們開始創作。這樣的習作課是需要好好反思的。在中年級的課堂上,學生掌握習作的方式和方法本來就少,這樣放任自流、漫無目的地指導,學生的習作水平真的會提高么?無效指導的結果必然是學生沒的可寫,不知道怎么寫,學生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寫。長此以往,學生就形成了不正確的習作習慣,也就自然寫不出好的文章。習作導致成為語文教學的瓶頸這一結果,語文教師難辭其咎。
新課改下,為了能夠讓學生通過運用語言來表達生活的感受,編者很用心地把話題設計得豐富又廣泛。然而很多語文教師都不難發現,學生的習作缺少真情實感。學生無法把生活中打動自己的事件寫得感人。不少學生,為了能夠得高分,死記硬背作文書上的故事,生拉硬拽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在我們現實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習作題目是寫寫同學之間感人的小事。教師批改時就會發現全班有一半同學寫自己摔倒了,乙同學過來幫助自己。這樣的習作不會不及格,但是也得不到高分。千篇一律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師要認真反思。
在新課改的倡導之下,教師們已經意識到過去對學生的習作評價不夠。為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教師們毫不吝嗇地給予每一位同學適當的評價。但是讓我們好好地揣摩一下這些評價語言:“語言流暢”、“情感豐富”、“結構清晰”等。學生們固然需要鼓勵,但是這種缺乏針對性、不求實用的“廉價表揚”是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習作訓練是一種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加深對習作訓練的認識,由淺入深、由點及面,帶動我們的整個語文教學工作。
“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在語文課堂上,僅僅是給予學生充足的習作時間是不夠的,教師如果沒有適當地引導,給予再多的時間也是枉然。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單元課文的寫作方法來把握習作的內容,把對習作的指導分散在單元課文的品析中去。教師可以在一個單元的課文學習前就提出習作的題目和要求,那么學生就會把自己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所學的課文當中去,從而能夠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表達出來的。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象地體現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即閱讀是吸收,是積累,是基礎;寫作是在閱讀的吸收與積累的基礎之上的表達。從閱讀中學習寫作,是習作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因而,在平時教學時,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賞析。當學生有了審美感受,獲得審美愉悅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審美對象進行鑒別和評價,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1)在課文賞析中提高習作水平
在閱讀教學時,既要重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要重視對語言的研究,作者表達的技巧等。這樣學生在賞析的同時,逐步形成習作的思維方法: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分類、比較、對應等,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2)在課外讀物賞析中提高習作水平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習作教學需要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增大閱讀量。教師應當定時定量向學生推薦經典書籍,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并可以通過組織讀書會等方式促進同學交流。長久下來,學生不僅腦子里好詞佳句多,而且會靈活運用。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篇優秀的文章都是作者留心生活,對生活中素材的點滴積累。葉圣陶先生告訴我們:要使生活向充實的方向發展,有兩個致力的目標,那就是訓練思想和培養情感。如何訓練思想,培養情感呢?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學生不放過點滴的瑣事,并從中提煉形成自己的思考。那如何讓學生做到增加對素材的積累呢?日記。學生通過日記的形式,把每天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習作批改與講評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習作指導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習作的加油站。但是現實教學中習作評價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所以新課改下教師應當認真反思,以評促寫,提高評價的質量。
(1) 評價要實用
在學生的作文本后都會發現教師整潔的評語,但細細品味起來,評語似乎缺少實用性。例如“語言優美”“結構明確”“中心突出”等等,學生再看了這些評語后又有幾個人明白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呢?教師可以改變方式,讓評語變得更加實用。如“語言優美”就要評出優美的具體方面,是運用了恰當的比喻,還是排比寫得很有氣勢。當學生在明確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后,自然在下次習作時能夠心中有數。
(2)轉變評價主體
作文評改能力應該是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一種能力。從四年級開始,就應該采取學生自改、互改、教師批改相結合的方法,變“教師評改”為“學生自改”,變“學生作文一交了事”為“學生自始至終參與作文訓練全過程”,逐步培養學生自己能批改習作的能力。目前,小學生作文,大多數學校還把教師的“精批細改”作為典范進行宣傳。
新課改下,習作教學任重道遠,教師應不斷的在自己的教學中反復實踐、總結,讓新課改的幸福之花,真正的綻放到每節習作課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