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解讀詩歌《告誡》中的現實意義
陳 芳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告誡》中描繪的一些看似漫不經心的畫面實則充滿了無限的嘲諷,一方面對文中思想落后、麻木的母親形象進行了諷刺,因為母親告誡灌輸給孩子的是一種腐朽的文化,向黑暗勢力妥協;一方面,以蚯蚓這個意象來象征新生一代年輕人,告誡他們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堅守,勇于反抗,以主題的形式呈現,也是本詩的一個關鍵所在。
告誡 蚯蚓 嘲諷 現實意義
1.首先,面對詩歌創作的一個大的背景就是:當代中國各方面都處于一個上升期,尤其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很多福利,人在享受的同時,不免會產生一些“副作用”,這些問題或大或小,其中一個可怕的問題就是:過于放縱自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導致思想作風的腐敗和落后。社會的各個角落,各個行業領域無不充滿了骯臟腐朽的味道,面對眼前的無奈,作者選擇大自然中一種獨特的小生物“蚯蚓”作為切入點,憑文字展開了猛烈的抨擊、嘲諷,詩歌中的其他形象又有各自的特色。首句里的“蚯蚓”在這里很明顯象征著新生代的年輕人,他們初入社會,不諳世事,缺乏處事的經驗和與人打交道的圓滑,對于初生牛犢的他們來說,還不知道什么叫殘酷,什么叫人情冷暖,完完全全將自己放入這個大的環境中。于是“以其渺小的彈性,頂撞碎石、陽光,和陽光下它自身的影子”,年輕人在與環境的斗爭過程中,憑著一腔熱血,想要去沖破世俗,開創一片新的天地,但是卻被“碎石”不斷打磨著,被陽光炙烤著,落得頭破血流。雖說年輕代是社會未來的希望,但是面對如此洶涌的暗勢力,能堅強“活”下來的又有多少呢?失去平衡的社會是一個病態的社會,因為沒有什么可以與之抗衡。“陽光下它自身的影子”,留下的只有一個影子在抗爭,無力吶喊。剛從泥土里被刨出來的“蚯蚓”,一入世就遭遇了這么多困難,實則難解。
2.第三節的第一句話中的“他們”指的是社會上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他們仿佛早已計劃好一切,推著“被反綁著的人”出場了,這些被綁的人代表著正義風氣的前輩們,受人束縛,沒有反抗的能力,說明這些前輩們已經被馴服,被擊垮,在威脅的打壓下轉向了眼前的“蚯蚓”。有權勢的人試圖利用老前輩們去傷害剛步入社會的新生代,但是這種做法無異于竹籃打水一場空,無濟于事,在別人看來是那樣可笑,荒謬。這就反映了一種社會惡性循環,沒有害人之心的人被逼著去害人,此刻,作者的筆力顯得蒼白無力:“吃它”。進而,那些權勢之人對婦人進行無休止的嘲諷:“他們又推出一個人,一個婦人他們笑道:要不就割下她的奶子喂你”,從這里可以看出這些人的心理已經嚴重扭曲變形了,以此為樂趣來達到精神的滿足。在這里“婦人”象征著文化程度低微的女前輩,盡管如此,這些婦人的心地善良,單純樸實。具體分析這句話,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描寫技巧和語言特色,動詞“推”這樣簡單的一個小動作,小細節更是深刻反映了黑暗勢力的輕而易舉;“笑道”一詞的使用,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引得眾人哄堂大笑”一系列的話語口吻差不多,兩者相較,都是以反面者的愉悅心理,尖銳的揭露諷刺腐朽勢力;更有“割下她的奶子喂你”這種說粗俗之語的人。
3.第五章節中:“母親叮囑她的孩子:不管什么人盤問你,你都說,我和你們是同一個部分的”,此句恰好與題目“告誡”相掛鉤,深化了主題,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在講母親告誡孩子要向黑暗勢力妥協讓步,不能反抗,這恰恰說明母親(老一輩的人)由于受過深重的迫害變得麻木不仁,其實就如上文中提到的“婦人”一般。母親作為社會的受害者、壓迫者,不但沒有警醒自己的孩子要站起來,反而教育孩子接受現實,繼續受制于人,這一切看起來是荒唐的、可笑的。結合題目“告誡”,母親并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告誡,由此“告誡”也具有了諷刺意味。
4.面對以上黑暗勢力對群眾的種種迫害、壓榨,作者是否就此罷休了呢,妥協了呢?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最后一節,作者再一次寫到“蚯蚓”,再次升華主題:“蚯蚓就一直在我們的喉結里涌動,蚯蚓也和我們是同一個部分的”。作者的口吻語氣瞬間發生了轉折,開始變得強硬有力,告誡鼓勵新生代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動,要獨立,要自由。這與前面母親的告誡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母親的說教構成了一種否定的威脅和挑戰。“蚯蚓”和大多數人一樣,雖慘遭迫害,但是齊心協力的話就沒有什么困難是戰勝不了的。“蚯蚓就一直在我們的喉結里涌動”示意我們中立者應該發揮敏銳的智慧、獨到的感受力,去幫助新生代,一起鏟除腐敗勢力。
縱觀以上所述,《告誡》到底體現了哪些現實意義呢?詩歌中存在的腐朽文化又具有哪些特征呢?首先,冥頑性、分裂性、隱秘性、丑惡性、欺騙性等都是腐朽文化明顯的特質,腐朽文化作為一種逆歷史潮流發展的東西,它背離了社會道德、法律規范、政治理想,它反映的是人內心活動的糾結和扭曲,人的貪婪自私,卑鄙無奈。腐朽文化對一個民族,對集體,對個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作者在這里借“蚯蚓”之口,“蚯蚓”象征社會上的新新力量,開展了一系列的控訴,對社會現象進行殘忍的控告,并告誡年輕人:要想在世界的潮流中立足,就要有自己的思想,敢闖敢拼。
在這首詩中,“蚯蚓”受到了三重壓迫:第一,初入社會,缺乏經驗,做事容易碰壁,情緒不太穩定,因為受到腐敗勢力的打壓,內心崩潰;第二,受到式微的老一輩進步份子的錯誤“教育和引導”,接受腐敗勢力的間接迫害,無形中誤入歧途;第三,受到自己母親的迫害,被腐朽勢力異化了的母親成為了一個地道的傀儡,“蚯蚓”們受到母親的引誘。詩歌中還有完全淪陷的犧牲者:“被綁著的人、一個婦人、母親”。其中還有一類形象比較特殊,“我們”作為一個中立者,對“蚯蚓”有著導向作用,能夠助他們一臂之力,完成重要的任務。文本通過三重被壓迫,三重迫害犧牲者和“我們”這三個方式展開“告誡”,無情的抨擊了當代社會腐敗之風、勾心斗角的現象,同時也警醒后人應當像“蚯蚓”那樣,敢于反抗黑暗勢力,讓社會的風氣走向正軌。
[1]余笑忠:余笑忠詩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2]魯迅:魯迅小說精選集[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