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芳
(江西省豐城市第一中學 江西豐城 331100)
讓語文教學插上音樂的翅膀
——流行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孫美芳
(江西省豐城市第一中學 江西豐城 331100)
隨著新大綱新教材的相繼出臺,素質教育的旗幟愈加鮮艷奪目了。怎樣在語文教學的領域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本人認為讓語文教學插上音樂的翅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希望我的教學方法可以帶動更多的學生積極去學習語文教學知識。
語文教學 運用 音樂
《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乎心。”可見,言,聲,舞其實是同出與一源——心。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我以為,音樂是歌唱的詩與文章,而文學就是凝固的音樂,音樂與語文是一脈相承,緊密聯系的。所以,把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是非常恰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用音樂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知識,對學習有更大的 幫助。
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做了如下嘗試: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教學開頭也是如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人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上課鈴響了,這節課要上朱自清的《背影》 。但是,教師鬧哄哄的,學生們 有的追趕有的說笑有的剛從外面活動回來累得滿頭大汗,都無法一下子集中精神。怎么可能讓學生回到情深深意切切的文章中來?我瞬間有了一個想法,我沒有急著上課,而是播放一曲“念親恩”,渲染同學們的念父母之恩的感情,從中讓我的學生們懂得感恩,不忘初心。讓學生們的內心平靜且與父愛的情感走進;又如,上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就放了王菲的《水調歌頭》 教《黃河頌》時,讓同學們齊唱《黃河大合唱》······
乘著歌聲的翅膀,讓學生在課文的情感里翱翔,入乎課文之內而出于課文之外,學習的天空更加遼闊無邊,多美的畫面!
祭司 神殿 征戰 弓箭 `
是誰的從前
就在人潮中妳只屬于我的那畫面
──方文山《愛在公元前》
方文山《愛在公元前》開頭沒有連貫的系詞,只用了四個名詞──祭司、神殿、征戰、弓箭──這是只有在詩中才會出現的獨特用法,不多說廢話,只鋪設了一個場景讓人發以思索,彷佛就像回到神秘古埃及,見證了遙遠的過去。這讓我們想到了,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中的 “枯藤 老樹 昏鴉 小橋 流水 人家 ”六個名詞的連用便勾畫出一片凄涼、蕭瑟的意境。
例如: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風中的荷葉荷花的清香本為嗅覺所感知,但為了把清香的若有若無、飄渺柔美、沁人心脾的特點表現得更加生動形象、淋漓盡致,作者將其比作聽覺可感的“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將嗅覺轉化而為聽覺,將嗅覺與聽覺交織在一起,調動起讀者多種感覺功能,啟迪讀者更加廣泛的想象和聯想,顯得十分傳神。
每次寫作文時學生都叫苦連天,說沒的寫。有時星期一留下的作文到下個星期一仍然交不上來。讓老師很頭疼的事情,突然我發現, 每當學生在一起談論流行歌曲時滔滔不絕,妙語連珠 ,都特別對音樂感興趣,為了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于是,我想到了余華曾說過的一段話:音樂的敘述與文學的敘述有時候是如此的相似,而它們都暗示了時間的衰老和時間的新生,暗示了空間的轉瞬即逝;它們都經歷了段落和開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結束時的回響。
的確音樂與文學共同表現著人的情感,音樂與文學有不解之緣。白居易在潯陽江頭為歌女的一曲琵琶感動,于是有傳世名詩“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運用流行音樂進行作文教學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大膽去嘗試才知道效果怎樣。
《丁香花》多么憂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兒枯萎的時候,畫面定格的時候,多么嬌嫩的花,卻躲不過風吹雨打,飄啊搖啊的一生,多少美麗變成的夢啊,就這樣匆匆的走來,留給我一生牽掛.....這首歌運用的象征的寫作手法,表面寫丁香花,實際寫了像丁香花一樣的女孩。全文緊緊圍繞“丁香花”從不同角度寫,不僅寫出了丁香花的“憂郁、嬌嫩”,更寫出了經歷了風雨之后,丁香花的殘落。歌詞前后話題統一,讓人頓生對美好事物逝去的傷感。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語文是在歲月河流中的審美,讓語文課插上音樂的翅膀,讓音樂去滋潤我們枯燥的語文課,使其變得鮮活起來,是詩意盎然的語文教學的一種必然。音樂是美的藝術,感情的藝術,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音樂來作為提高經濟效益的有力手段,我熱愛音樂,因為音樂能給我帶來無盡的歡樂,可以忘掉好多的煩惱, 所以,我們應該多聽聽音樂,讓我們身心都輕松的快樂的享受著美好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