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弘宇,尹奎杰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130117)
?
論法理學教學內容優化的策略
——基于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視角
閆弘宇,尹奎杰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130117)
[摘要]法理學教學內容的優化要以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為目標,通過構建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以“1+1+N”模式實現教學內容的承載,圍繞理論、實踐、學生三個基點,區分教學的重點內容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加強教學內容的聯系與整合。
[關鍵詞]卓越法律人才法理學教學內容優化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5.012
法理學是法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法學專業的靈魂課程。隨著法律的發展,每個時代的法理學都有自己的時代主題和使命,基于此,法理學的教學內容也要與時俱進,尤其在我國全面實行依法治國的新時期,法理學的教學內容更要適應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優化整合,與時代發展同步。
一、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對法理學教學內容優化的基本要求
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需要培養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卓越法律人才。法學本科教育是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重階段,2012年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法學本科畢業生能力的“六項要求”(掌握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掌握法學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術、了解法學的理論前沿和法制建設的趨勢、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具有運用法學知識去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都與法理學的教學息息相關。從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目標來看,法理學教學內容的優化應當按照以下要求完成。
(一)培養學生對法學專業的興趣
作為法學專業的入門課程,法理學要引導學生從對法學的感性喜好轉移到理性熱愛的認識上。報考法學專業的學生,大都源自對法學的喜好,但這是在對法學缺少準確認識下的感性判斷。入學后,是否能保持對法學的如此熱情,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法理學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對理論的深入學習是從興趣開始的,作為復合型、應用型的專門人才,卓越法律人才應當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系統的知識結構,這些都要從法理學入手培養學生對法律的興趣,進而提升到對法律的理性認識,進而形成法律信仰。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倫理
良好的職業倫理是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標準,也是法理學教學始終強化的教學內容。法理學的教學內容幾乎涉及法學的全部領域,既有對歷史的認知也有對現實的反思。如何使學生在錯綜復雜的理論與現實之間堅定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職業倫理,直接決定了所培養的法律人才為誰服務的問題,這是我們教育成敗的關鍵。卓越法律人才必須信仰法律、崇尚法治,而這樣的素質是經過對法理學的學習,在部門法學習中不斷深化的結果。為此,要使后續部門法課程能夠起到塑造復合型、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效果,法理學在強化職業倫理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
(三)使學生掌握法學的學習方法
術業有專攻,卓越法律人才的首要素質是知識的專業性,這源于專業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法理學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就是法學方法的傳授,法學方法不僅包括法學研究方法,還包括通常被稱為法律方法的法律實踐技巧和技能。雖然法律方法更多的是在部門法的法律實務中體現的,但法律方法是以法學方法為基礎,是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相結合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部門法有其局限性,即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忽視了法律的統一性和理論的一致性,這一局限只有在科學運用法學方法的前提下,通過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深入理解才能克服。
(四)使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發散的思維、系統的知識
卓越法律人才雖然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但法律事務發生在社會之中,也就必然涉及各種各樣的社會因素。同時,同一法律事務也未必集中在法學的某一部門法上,同一事件往往會涉及多個法律部門,涉及多種法律關系。面對如此復雜的法律事務,卓越法律人才必須有開闊的視野、發散的思維和系統的知識,不僅要了解法學的理論前沿和法制建設的趨勢,還要熟悉我國法律和相關政策。從學科的意義上講,法學雖然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學術自治體,但從法學的任務上看,法學要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對社會事務有普遍的理解和認識。“開闊的視野,發散的思維,系統的知識”,這既是法理學形成、發展、繁榮的原因所在,也是法理學教學中人才培養的目標所在。
(五)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
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卓越法律人才專業性的根本體現。法理學是法學的基本理論、一般理論和方法論,無論是部門法學的學習還是法律實踐技能的掌握,都是在理論學習基礎上的延伸、拓展和變化。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是法理學教學的根本任務,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法理學既是這一過程的基礎,也將伴隨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使學生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不斷深入化、系統化、實踐化。法理學教學內容的優化,是充分挖掘和發揮法理學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的過程。
二、教學內容優化的整體架構
法理學教學內容的優化并非是教學內容的簡單刪減,而是涉及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同時,由于法理學在法學學科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法理學教學內容的優化又涉及到相關部門法學課程教學,因此要進行整體設計,確立教學內容優化的整體架構。
(一)構建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
法理學內容豐富,從研究對象和內容來看,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釋。(1)從法理學在法學體系中的特殊地位來看,“它是法學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和方法論”[1]。作為“一般理論”,“ 法理學應當以各個部門法和部門法學為基礎,應是對各個部門法的總體研究,對各個部門法學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法理學屬于法學知識體系的最高層次,擔負著探討法的普遍原理或最高原理,為各個部門法學和法史學提供理論根據和思想指導的任務”。作為“基礎理論”,“法理學的論題是法學和法律實踐中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方法是科學的生命”,作為“方法論”, 法理學以方法為研究對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法學的發展和繁榮。(2)從教材體例上來看,法理學通常確立“法的本體論、法的發展論、法的運行論、法的范疇論和法與社會的關系”等內容。(3)從法理學的全部內容來看,法理學也可以從理論、實務、歷史三個維度進行認識。
從其他角度和方法加以認識,對法理學仍然有不同的評價,但無論如何界定法理學,其理論知識的豐富性都是最基本的特征。法理學各組成部分之間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構成了龐大、復雜的知識網絡。因此,在教學內容上為學生構建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非常必要。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的構建應當簡單、清晰。從實際情況看,“學科知識地圖”應當以法學一般理論、法學基礎理論和方法論三個最基本的結構方式構建主干,同時結合所采用的教材以方法論、本體論、發展論、運行論、范疇論及法與社會的關系等內容構建枝干,再以知識節點和知識圖譜豐富枝干。知識節點是每一部分所涉及的基本知識點,其構成應當體現層次性和邏輯性;知識圖譜是對知識節點的具體展示,涉及到相關知識節點、相關部門法知識點、相關理論問題、相關歷史問題以及實務問題。由于內容豐富,結構復雜,“學科知識地圖”可以具體分為“學科知識簡圖”和“學科知識詳圖”,而“學科知識簡圖”只構建到知識節點即可。
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旨在為學生呈現法理學的全部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對法理學以及法學的整體性認知,保障學習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其效果至少體現在以下方面:(1)可以讓學生清晰地在“學科知識地圖”上找到相關的知識點,并了解整體的教學進度,使學生能夠依據教學進度,配合教師做好預習和資料準備工作。(2)學生可以在“學科知識地圖”上明確地找到教學的重點和應由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并有效地建立知識之間的關。(3)學生可以在“學科知識地圖”上準確地找到每一個知識點的圖譜,從中了解每一知識點的相關理論、相關歷史與實務問題的信息。知識圖譜只是相關信息提示,并不涉及具體的知識內容,學生可以依據圖譜所示信息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4)學生可以在“學科知識地圖”上找到知識節點所關聯的部門法與法律實務的知識和理論。這種做法,一方面使學生在“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中形成對法學的整體性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體現法理學對部門法與法律實務的“指導”或“服務”功能,從而使法理學在卓越人才培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拓展到法學全部教學活動之中。(5)“學科知識地圖”還可以幫助學生依據自身的興趣,尋找相關的知識節點,并繪制自己的知識路線圖,從而確立個體的學習方向,完成個性學習。
(二)以“1+1+N”模式實現教學內容的承載
“學科知識地圖”的構建要貫穿于法理學教學的始終,它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起點,也是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學科知識地圖”的作用并不僅僅局限于法理學自身的教學活動,而是要使學生在四年的法學教育中獲益。“學科知識地圖”的構建要充分發揮教學團隊的作用,以法理學任課教師和教學團隊為主導,同時邀請部門法學任課教師共同參與制定。
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的構建解決了法理學知識的整體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在具體教學內容的優化上還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尊重學生的知識結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院校在法學本科教學階段將法理學的教學計劃分解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過程。雖然各院校所設定課程名稱不盡相同,但內容、結構和教學時段的安排基本一致,將法理學“一分為二”,在兩個不同時段分別開設,其嘗試和努力是積極的。這樣做,法理學所承載的人才培養的功能和作用在時間上得到一定的分解,在效果上得到進一步提升。具體做法是,一部分開設于本科一年級,以法的一般理論為重點,輔以一定的法學方法問題;另一部分待主要部門法課程開設完畢后,開設于本科三年級,以法的基本理論和全面的方法論問題為教學內容。第一部分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一般理論和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法學學習的一般進路和方法,形成初步的法律思維和專業意識,為陸續開設的部門法學的學習奠定理論和方法基礎,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第二部分的教學重點是,借助已經掌握的部門法知識,加深學生對法學理論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更科學、全面地掌握法學理論研究方法和法律實踐方法,以思辨性、系統性和實踐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構建自我知識結構和體系,形成科學的法律信仰。將法理學一分為二的做法我們可以稱之為“1+1”的模式。然而,僅僅是“1+1”的模式仍然不能完全滿足法理學教學目標的實現,也無法充分發揮法理學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為此,我們應當在“1+1”的基礎上構建“1+1+N”的教學內容承載模式。
從形式上看,“1+1+N”模式與其唯一的區別只是增加了“N”這一項,但卻使結果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里的“N”指的是部門法學。法理學教學內容的優化,為何要關聯到部門法學呢?主要原因在于:法理學與部門法學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沒有部門法支撐的法理學是空洞的,缺少法理學支持的部門法是盲目的。在一年級開設法理學第一部分的時候,除了同時開設憲法學外,一般都未開設其他部門法學的課程。根據法理學的任務,結合法理學的實際教學內容和學時,法理學的內容將被分解為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兩個部分。在教師講授部分,為了給學生更細致、精準地分析,教師往往對相關部門法問題有一定的交代,但這樣的交代仍然是有限的。對于需要學生自學的部分在關系到部門法問題時,學生的學習難度無疑增大許多,即便解決了問題,也有留下學術隱患的危險。所以,在部門法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相關問題所涉及的法理學問題應當有所呼應。當然,這并不是部門法學課程為法理學教學服務的體現,而是提升教學自身高度的要求。但是,這樣的效果卻使“法理學教學—學生自學—部門法教學”三個本來獨立的活動建立了有效的關聯。這對于學生來說無論學習法理學還是部門法學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法理學第二部分的教學活動中,情況恰好相反,不再是部門法學對法理學內容的呼應,而是法理學對部門法學問題的回顧,但其學術價值和效果則完全一致。由此,法理學所應體現的功能和價值在部門法學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分解,使法理學與部門法學的教學效果都得到提高。
“1+1+N”模式的確立,迎合了當前學術團隊建設的需要,使法理學與部門法學任課教師的教學合作得到加強。當然,在不同的院校,能夠形成教學團隊的教師數量是不確定的,參與到“1+1+N”模式中的部門法學課程也是不確定的。因此,“N”的數值應當根據各院校具體的教學情況和師資情況來確定,不能強求一致。如果任課教師對法理學與部門法學之間的關系有不同的認識,生硬地加入到“1+1+N”模式中,反而會適得其反。從應然狀態分析,任何一個部門法學的課程都可以參加到“1+1+N”模式之中,當然,由于課程的性質和內容不同,參與的程度也會有所差別。與法理學關聯性最強,最適合參與“1+1+N”模式的是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總則、民法總論、刑事訴訟法學與民事訴訟法學這樣一些基礎的部門法學課程。
三、教學內容優化的基本思路
(一)法理學教學內容優化的三個基點
法理學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既是法理學理論凝練、體現自身學術價值的過程,也是法理學從抽象走向具體、從理論走向實踐的科學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理論、實踐和學生是三個核心基點,將決定教學內容優化的科學性。
理論,也就是法理學的專業知識,是法理學專業性的根本體現。無論教學內容如何優化,其專業性都不可丟,丟失了專業性,也就失去了課程的靈魂。法理學所涉及的專業知識不僅僅是學好本門課程的基本要求,更是后續開設課程的理論前奏。法理學的內容浩如煙海,幾乎無所不包,且始終處于發展變化的狀態。課程內容的優化就是要在理論上去粗取精,在手段上凝練問題,在內容上錘煉基礎,在效果上使學生掌握“真正的法理學”,形成“以不變應萬變”的學術分析能力。
實踐,也就是法律實務,是法理學生命力的體現。雖然是理論學科,但法理學的存在并不在于其理論性本身,而在于對實踐的關注、反思、指導和服務。“法理學所概括和抽象出的一般法律理論,應該對具體的法律實踐和部門法學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只有達到了‘普遍適用性’這一標準,法理學才能真正起到‘指導’部門法學和法律實踐的作用”[2]。法理學的發展過程是其實踐科學化的過程,所以,優化法理學教學內容一定要兼顧到法理學與法律實務之間的關系。法理學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承載,就是法理學建構與實踐關系的體現。
學生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在高等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得到充分體現。同時,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身份也不容忽視。學生作為法理學教學內容優化的一個基點,意味著以學生為本來實現職業倫理和人文素質的培育。無論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技能有多強,歸根結底都要成為有道德、有思想的人,這便是職業倫理和人文素質。“教育科學之父”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曾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學生的任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法理學教學內容的優化,在考慮到專業性和實踐性的同時,必須兼顧對學生職業倫理的培育。人文素質也是學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法學專業的學生只有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才能成為真正的卓越法律人才。
理論、實踐與學生這三個基點在法理學教學內容優化中應予以全面、平均考慮,彼此一致,不分輕重。
(二)區分教學重點和學生自學內容
法理學的教學內容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全部呈現。教學學時是有限的,要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中掌握法理學無限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掌握學習方法仍以基本知識的掌握為前提。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明確教學講授的重點內容,同時為學生指定自主學習的內容。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取舍問題,而應當遵循科學的規律來進行。
確定法理學教學重點內容必須尊重法理學在法學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法學專業課程中,法理學既是法學專業統帥性課程,也是法學專業課程中與其他學科關聯程度最高的課程。在確定法理學教學重點內容方面,學科結構課程理論的觀點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學科結構課程理論認為,知識是課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強調要把人類文化遺產中最具學術性的知識作為課程內容”。“學科結構由三種結構組成:(1)組織結構,即指說明一門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基本方式,同時也表明了這門學科探究的界限。(2)實質結構,即指探究過程中要回答的各種問題,也就是指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論。(3)句法結構,即指各門學科中收集數據、檢驗命題和對研究結果作出概括的方式”[3]。法理學課程講授內容的確立,首先,要從“組織結構”上選擇內容,使學生明確法學與相關的哲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經濟學等學科之間的區別,明確不同學科在對待同一研究對象時在研究方法、邏輯進路、思維習慣等方面存在的異同。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自身專業學習才能有序展開。其次,法理學課程講授內容要考慮到“實質結構”,以法理學中最為基本的概念、原理和理論為講授重點。張文顯教授在《法哲學范疇研究》一書中確立了法哲學(法理學)的基本范疇,這實際上是對法理學實質結構的一種概括,可以作為教學內容優化的主要參考。最后,法理學重點教學內容的確立還要考慮到“句法結構,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學術表達習慣,卓越法律人才要有自己的專業特色,這就是“句法結構”對教學內容中研究方法、思維習慣、表達方式等內容的基本要求。
這三種結構既可以獨立,也可以并存,即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既可能是單獨的部分,也可能在一個教學內容中同時體現兩個以上的結構。
在以學科結構確定法理學教學重點內容的過程中,學科一般能力和教材的內容與性質是需要同時考慮的因素。無論是哪一種結構所選擇的內容,都應當體現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即法學專業的學生至少在分析、表達、溝通能力方面應當有突出表現。教學內容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以自己的言語、肢體語言講授課程的過程也是教師向學生傳授表達能力以及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的過程。在某種情況下,教師的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決定了教師在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時的效果。正因如此,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這樣的名言:“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教材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教師對教材的選擇要根據教學需要,同時結合自身的學術傾向和學術興趣,做到教材要為教學服務。
結合學科知識地圖和教材,重點講授以外的內容就是需要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將課程內容優化為重點講授的內容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并不是區分知識的重點與否,而是強調哪些知識適合于講授,哪些知識適合于學生獨立學習。相比之下,需要教學中重點講授的內容一般與其他知識的關聯度更高一些,由于學生難以建立對相關知識的整體性認識,所以,這樣的內容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予更多的指導。而需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一般是自我獨立性較強的知識,學生能夠較為順利地、集中地收集、查閱相關資料,從而完成學習任務。當然,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不能完全放棄。一方面,在布置自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整體性的學習指導;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對自學內容有適度的回顧,以檢查學生自學效果,針對學生學習的不足及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
(三)加強教學內容的聯系與整合
法理學的諸多教學內容往往有較強的獨立性,“1+1+N”教學模式的確立,在時間上又將法理學的內容區分為兩個板塊,這也容易造成學生對知識整體性認知的忽視。因此,在法理學教學內容優化過程中,加強教學內容的聯系與整合非常必要。
大學本科的教學活動已經不再是“是什么”的講授過程,而是“為什么”的理論引導和理論分析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獨立學習、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法理學“是對整個法律現象、法律實踐的闡釋,這種闡釋也可能是對制度本身的抽象思考,也可能是對制度之外、制度背后因素的抽象思考”[4]。它“旨在闡釋法律實踐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結構,而不是法律實踐的某一具體方面或具體部分”[5]。因此,學生不能只簡單地“就事論事”,而是能夠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全面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構建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實現教學內容的整合。
一般而言,所涉及的聯系與整合內容至少包括以下方面:(1)已經習得知識與新獲得知識之間的聯系與整合,這屬于知識的“點對點”的整合。(2)獨立教學單元內部知識的聯系與整合,這屬于知識的“面對點”的整合。(3)法理學整體知識的聯系與整合,這屬于知識的“面對面”的整合。(4)法理學某一理論或實踐問題中各相關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與整合,這屬于知識的“內部與外部”的整合。(5)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的聯系與整合,這屬于知識的“點對點”的整合。(6)法理學與部門法學相關知識的關聯與整合,這屬于知識的“點對點”的整合。(7)內容性知識與方法性知識的聯系與整合,這屬于知識的“點對點”的整合。
教學內容的聯系與整合是實現法理學教學內容優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為保障教學內容聯系與整合的實際效果,在教學內容優化的過程中要考慮到以下因素:知識的概括性和可利用性,知識的鞏固性與穩固性,知識的清晰性,已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區分程度。
加強教學內容的聯系與整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其一,可以借助全景式“學科知識地圖”,為學生呈現整體性的學科知識。其二,教師在每一具體講授內容上,結合實際需要適度加強知識的聯系與整。其三,可以考慮拓展現有教材內容,在每一章中加入“導讀”、“知識鏈接”、“拓展閱讀”、“實踐問題”、“案例分析”等內容。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第三版)[M].杭州:法律出版社,2007:10.
[2] [4]劉作翔.法理學的定位——關于法理學學科性質、特點、功能、名稱等的思考[J].環球法律評論,2008(4):39,38.
[3]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4-15.
[5][美]德沃金.法律帝國[M].李常青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83.
(責任編輯:趙淑梅)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Jurisprudence Teaching Cont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Legal Talents
YAN Hongyu, YIN Kuijie
(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117,China)
Abstract:ptimizing Jurisprudenc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put training excellent legal talents as the goal, mak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mportant contents in the teaching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by constructing a panoramic view map of “discipline knowledge”, putting “1 + 1 + n” model as the direct carrier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closely focusing on three points of theory, practice and students
Key words:excellent legal talents; jurisprudence;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收稿日期]2015-12-02
[基金項目]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本科教學綜合改革項目“追求復合型政法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2014DSJX002);2015年“東師教學學術研究支持計劃”教師教學發展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5B3XZJ004)。
[作者簡介]閆弘宇(1975-),男,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法理學。尹奎杰(1972-),男,吉林東豐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5-0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