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臨清民族實驗中學南校區)
“馬太效應”在轉差中的倒置應用
張軍
(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臨清民族實驗中學南校區)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學困生本來就學習有“困”,再把他們安排到視覺、聽覺都不利的位置,他們想“上進”而不能,所以“學困生”這一“光榮而又神圣”的稱號非他們莫屬了。
馬太效應;倒置;應用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也解釋為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想想我們作為21世紀的教師,我們在安排學生座位方面的想法是不是也是它的產物?在很多中小學,班內最好的位置坐著的是學優生,其次是中間生,最差的位置上蹲著的都是我們的學困生。教師在給學生安排座位時要倒置“馬太效應”,進行應用。
在排列座位方面,我對“馬太效應”進行了倒置和應用。
“秧苗式”的排位方法:
在很多中小學中,班級一般是大班額,一個班大約有50人,而教室的空間有限,所以在安排座位時,我采用了“秧苗式”的排位方案,師生雙向交流相對較易,學生在鄰座之間進行合作交互,學習方便。我變通了“馬太效應”,對于學困生這個群體,更要偏愛他們。學困生挑位的時間是最長的。因為有很多學困生不敢挑好的位置,認為那不應該屬于自己,我想說:“孩子們,今天就是你學生生涯的飛躍。只要你心中有夢想,拋開你曾經的自卑,盡你所想,盡你所愿地、大膽地選吧!”
三角形“作用區域帶(action zone)”告訴我們,坐在教室前面的或中間的學生較常與教師有互動關系,當學生不在這個區域地帶,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有效利用三角形“作用區域帶”也是變通“馬太效應”的一種方式。在我排位的過程中,常會遇到這樣一個難題,有的學困生個子很高,排在前面,難免會擋住后面學生的視線。我不得已把該生向后排列一些,但是我會把他放在師生交流的三角形“作用區域帶”。
教師能把“馬太效應”倒置,把這種“偏愛”給了學困生,不僅使這些孩子感動,更贏得了全班學生的心!我們教師把他們的“芳心”俘虜了,還怕他們學不好英語嗎?要想取得最高統治權、獲得整個天下是有辦法的,那就是獲得民眾就可以得到天下了。我得到的啟示就是“得生心者,方為師杰”,小小座位可得“生心”,我們何樂而不為?
注:此課題為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十二五”規劃課題。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