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沭陽縣第一實驗小學(223600) 范玲玲
注重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江蘇沭陽縣第一實驗小學(223600) 范玲玲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而閱讀教學是學生快速掌握語文知識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經之路。教師通過閱讀教學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從而實現高效的語文教育。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內容有趣的作品,要降低難度,使學生愛上閱讀;同時,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積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堂教學研讀實效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這是因為閱讀理解是學生認識情感、表達情感、理解情感的關鍵。而一篇文章的重點就在于情感的認知和表達。閱讀教學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因為閱讀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一定閱讀量,形成閱讀的習慣。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閱讀習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有方法、有技巧,這樣才能使閱讀深入人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做到的第一步。那如何邁好這一步呢?首先教師要對閱讀內容進行篩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安排語文閱讀內容。要將一些容易理解、背景簡單且較為活潑有趣的作品挑選出來,讓學生閱讀。同時,還要強化學生對這些作品的閱讀理解,因為這是學生閱讀的基本功。在選擇這部分作品時一定要慎重,要選擇有內涵和價值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在以后將會成為學生閱歷的“拐杖”和“扶手”。這些作品不僅易于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極強的代表性。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基礎,更能消除學生對閱讀的抗拒心理,使學生接受閱讀并且愿意去閱讀。
在為學生打下閱讀基礎之后,我們要讓學生利用這“拐杖”和“扶手”去攀登更高的山峰。此時,教師再準備一些有社會背景、思想深刻的文章讓學生試著去閱讀理解。這時教師可以發現,學生自身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展現無遺。一些學生能理解這部分作品,而另一些學生就很難讀懂這些作品的中心思想和表達的情感。教師要及時地引導,讓學生在閱讀時聯系自己之前閱讀的同類作品。這樣,學生就會有所領悟。對基礎閱讀篇章的聯系,使兩篇文章具有情感的共性和思想內容的遞進關系。這樣,學生就能在原有的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加深對該篇文章情感的解讀。當學生帶著這種感覺重新去品讀一篇文章,閱讀和理解能力自然就會提高。這也是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遞進法。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學生有方法、有步驟、有層次地體會作品的情感,更能提高自身對情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閱讀其實與寫作是一樣的,都需要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詞句的累積。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記錄本,并鼓勵學生形成記錄的習慣,要求他們對日常閱讀中看到的生字、新詞和好句記錄下來,并不斷地翻看、記憶,甚至將其背誦下來。這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根本途徑。二是內容的累積。如,對閱讀資料中出現的新理念、新事物要記錄下來,甚至對閱讀材料中關于情感、事物、場景、環境等內容的描寫有獨到之處的,也要及時記錄下來,甚至背誦下來。自古有言“:天下文章一大抄。”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深刻的思想、精彩的描寫會讓學生十分喜歡。閱讀這些文章,學生能夠從中吸取其精華,并不斷地將其進行積累運用,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當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量上去之后,他們會發現許多閱讀材料都有驚人相似的內容和觀點,這樣他們就會逐漸學會歸納,總結出閱讀文章的一些方法。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盡量做到以生為本,靈活運用教學資源,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使他們熱愛閱讀。這樣,會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輕松、愉快,最終使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1] 韓濤.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方法之我見[J].軟件(電子版),2015(18).
[2] 王小平.培養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能力之我見[J].速讀(旬刊),2015(21).
[3] 康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方法之我見[J].科學中國人,2015(14).
[4] 周鳳玲.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促進大閱讀的方法策略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5,14.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