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豐縣創新外國語學校小學部(221700) 吳昌龍
教材為本體驗做基創意引路
——我的“創意體驗作文教學”主張
江蘇豐縣創新外國語學校小學部(221700) 吳昌龍
長期以來,作文一直是學生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是他們快樂童年中的“苦差”。究其根本,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教師沒有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沒有在教材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沒有努力讓教材中的習作真正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沒能激發學生傾訴的需求,使他們能寫、會寫、愛寫。“創意體驗”作文教學從學生作文的思維規律、行為規律出發,目的是解決小學生作文千篇一律、無話可說、假話連篇等問題。它強調要以教材為本、體驗做基、創意引路,使學生在習作中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會說,體驗到習作的樂趣,從而愛上習作。
作文教學創意體驗教材體驗創意
“吳老師把自己對教材創意習作的獨特見解娓娓道來,淺易中透露智慧,平實中蘊含深刻,既有效地解決了習作教學中的‘功能性’問題,又致力于‘過程性’問題的解決,讀來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西南大學于澤元教授
近幾年,我一直在實踐并探索“創意體驗”作文教學。它結合現有的教學材料,強化學生的切身體驗,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表達,進而引發學生的創意習作。“創意體驗”作文教學從學生作文的思維規律、行為規律出發,目的是解決小學生作文千篇一律、無話可說、假話連篇等問題。為此,我主張作文教學要以教材為本、體驗做基、創意引路。
具體來說,體驗是基石,創意是目標。“體驗”是一個關鍵詞,它的重要意義在于讓作文教學回歸常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往今來,“讀書破萬卷”者不計其數,而能“下筆如有神”又有多少?我想這除了“為何讀”的問題外,還有“怎么讀”的講究。問題的關鍵在于缺乏主體體驗的閱讀,往往如蜻蜓點水,閱讀者的收獲甚微。契合目的的閱讀,必定是強調主體體驗的閱讀。以讀促寫不僅強調讀的體驗性,同時強調寫的體驗性。
如何引領學生進行讀寫實踐,落實體驗活動呢?這需要教師進行創意的規劃和設計——有效的方法很多,但并不先驗地存在著,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發現并選擇運用。“創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下面,我重點結合教學實踐來談談如何合理地開發教材資源,讓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意表達。
(一)基于表達多元策略的設計教學
內容:《烏鴉喝水》,蘇教版一年級下冊。
適用年級:三、四年級。
教學過程:
1.情景創設。
森林舉行一次喝水比賽。老虎大王宣布:河馬、水牛、烏鴉晉級最后一輪的比賽,比賽由森林體育頻道全程直播,畫眉、百靈擔任解說員。
比賽規則:可以使用任何工具,但不能拿起瓶子或者打破瓶子。
發揮想象,烏鴉會采用什么方式喝水呢?其結果如何?請結合情景改編《烏鴉喝水》。
(1)基于“表達方式”的創意設計。
出示四幅圖:


①這是依照順序排列的四幅圖,哪位同學來概述一下故事?
(學生按照圖①到圖④的方式敘述。教師總結這是按照順序的敘述方式)
②除了按照順序的敘述方式,還有沒有其他的敘述方式?
(學生交流。教師總結把圖④放在開頭是一種倒敘方式)
③如果把圖②或者圖③放在開頭,行嗎?(明確插敘的敘述方式,指出插敘不能做文章的開頭)
④依據倒敘的表達方式,自由寫作。(選出典型習作講評,提出修改意見)
(2)基于“表達視角”的創意設計。
①剛才大家都是站在“烏鴉”的角度去寫的。能否站在其他動物的視角去寫呢?
(師生交流。可以站在主持者老虎的角度去寫,也可以站在參賽者河馬、水牛的角度去寫,還可以從解說者畫眉、百靈的角度來寫)
②選定其中一個角色展開習作。(遴選典型習作講評,提出修改意見)
(3)基于“表達方式”與“表達視角”的融合.
①“表達方式”有順序和倒敘,“表達視角”分為主持者、參賽者、解說者。實現融合的可能性有:
表達方式表達視角
A.順序。A.主持者:老虎。
B.倒敘。B.參賽者:河馬、水牛、烏鴉。
C.解說者:畫眉、百靈。
②可能有的方式分為:
A.順序+主持者、順序+參賽者、順序+解說者。
B.倒敘+主持者、倒敘+參賽者、倒敘+解說者。
圍繞表達多元策略的建構,在教學中分層實施,逐步落實;同時,引導學生不要局限于表達策略的學習和鞏固,還要對素材本身多動腦筋。如,有的學生展開聯想,顛覆烏鴉傳統的聰慧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守舊、呆板的形象——“比賽剛開始,老虎大王就宣布水牛獲得冠軍,原來水牛用的吸管,而烏鴉還在銜石子……”有的學生能夠聯系現代生活,成功借鑒了“中國好聲音”的主持風格:“下面由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森林好聲音’畫眉姐姐,百靈妹妹來給大家做現場報道。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我是畫眉,我是百靈……”
總的來說,表達多元策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以《烏鴉喝水》為寫作抓手,展開了非凡的想象。這樣,溝通了現實與想象的奇妙聯系,促進學生表達語言的鮮活性、新穎性。
(二)基于精深閱讀的視角變換教學
內容:《破耳朵兔子》,節選自《新語文讀本》(第六卷),作者是加拿大的湯·西頓。
適用年級:三年級。
教學思考:精深閱讀突出閱讀的層次性與深度性。師生通過對文本的細致品讀、深層體驗,能夠發現文本所隱含的信息。對這些信息運用不同策略進行整合、補充,這就是對教材的二次開發。這成為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良好素材。
經過精讀《破耳朵兔子》,我們可以發現文本所隱含的幾個明顯信息:通過對話推動故事發展;人物眾多,有兔娃娃、兔媽媽、大黑蛇等;側重描寫人物的心理變化等。這些隱含信息成為言語實踐的必備要素。基于對文本特點的審視,我設計并實施一次作文教學實踐。
教學過程:
首先,設計精深閱讀的訓練層次,改變人稱進行敘述。
第一種變換:站在“兔娃娃”的角度,將“兔娃娃”變換為“我”;
第二種變換:站在“兔媽媽”的角度,將“兔媽媽”變換成“我”;
第三種變換:站在“大黑蛇”的角度,將“大黑蛇”變換成“我”。
其次,學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讀,其內心感受會截然不同。不少學生認為,站在“小兔子”的角度去讀,讓人揪心;站在“兔媽媽”的角度去讀,令人焦急;站在“大黑蛇”的角度去讀,感受到殘忍。
這樣的“變臉”訓練,不僅使學生不斷地克服因人稱變化所帶來的表達困擾,還使他們身臨其境讀佳作,感同身受寫妙文。
(三)基于環節貫穿的“演·寫·評·改”教學
“演·寫·評·改”的板塊式教學是基于教材本身特點的二次開發。我們把“演·寫·評·改”看做教學的一個獨立環節。在實施過程中,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課堂可能被一個或者幾個環節所貫穿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即整堂課的教學可能是“演·寫·評·改”+“演·寫· 評·改”+……的教學模式。
如,蘇教版的《小鷹學飛》一文,依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通過小鷹和鷹媽媽的三次對話來推進故事發展。每一次對話,都可以看做一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可以采用“演·寫·評·改”的方法展開教學。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演”。設置情景,配置道具,學生依次表演小鷹的三次學飛。在學生演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每一次小鷹是怎么飛的,又說了什么。
2.“寫”。學生把看到的場景寫下來,特別注意表演學生的動作、語言、神情等。這里的“寫”,就是要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一起寫進去。教師要指導學生寫作的具體要點。
3.“評”。當學生把《小鷹學飛》的第一個環節寫好后,就讀給大家聽。大家邊聽邊評:哪里寫得好,哪里寫得不夠好。在“評”的時候,既要求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習作,又要求教師能適時、適度地給學生提出一些修改意見。
4.“改”。“改”就在建立在“評”的基礎上的修改。這一步要求學生能把剛剛聽到的修改意見及時在習作中落實,對習得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外化。
當然,每一個環節都是可以這樣實施的,但要注意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而有所取舍,這樣才能讓課堂收放自如。
(四)基于類文建構的整合習作教學
內容:《二泉映月》《月光啟蒙》《望月》三篇課文整合建構。
適用年級:五年級。
類文整合是指依據一定的邏輯關系,把幾篇在結構、文路、語言、意境上相似或相近文章整合在一起,提煉其共同點與差異點,從而服務于作文教學。這樣的類文整合,可以為學生梳理出多彩的習作生成點。以“我眼中的‘月’為主題”來開展整合習作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1.選定、整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三篇課文,找出描寫“月”的相關詞句。

課題 描寫“月”的句子《二泉映月》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流水、月光都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從琴弦上流瀉出來。《月光啟蒙》是母親用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望月》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月光灑落在長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月光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
2.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遣詞造句來營造意境和表達思想感情的,并說出三篇文章在描寫“月”上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3.創設情景,搭建支架。通過視頻、音頻等再現情景,并借助以上積累的詞句,引導學生去感受別樣的月夜,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進去。
實施類文整合策略,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讀得細致,找得準確,即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摘選出符合類文主題的詞語和句段;二是要善于動腦、主動探究,即要給學生一個探究的平臺,使他們探究描寫對象的異同之處;三是要搭建支架,激發想象。通過對類文的學習,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素材進行寫作,這樣就能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一)教材創意習作是一座橋,用創意溝通教材與學生的聯系
長期以來,作文一直是學生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是他們快樂童年中的“苦差”。究其根本,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教師沒有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沒有在教材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沒有努力讓教材中的習作真正貼近學生生活,更沒能激發學生傾訴的需求,使他們能寫、會寫、愛寫。如,《烏鴉喝水》創意習作教學一課,通過解讀好文本內容,調整好思路,展開創意思考,并巧妙使用文本進行習作。從教材中找到了“創意表達方式”和“變換敘述視角”等訓練點來溝通教材和學生之間的聯系,這樣讓學生產生驚奇,并不斷領悟,從而體會成功的快樂。只有表達的目標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需求高度契合,學生才會全情投入、全程參與。一個小小的創意,把教材和習作訓練聯系了起來,既有明確的習作“話題”,又有特定的“讀者”和“目的”;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又活躍學生的思維,使他們體驗了習作的樂趣。
(二)教材創意習作是一盞燈,用體驗點亮習作智慧
體驗是指在實踐中認識事物或親身經歷生活。要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教師就應關注學生讀書和生活的真實體驗。創意教材作文教學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石,用體驗點亮學生創作智慧的火花。《破耳朵兔子》請學生從“我”的角度讀故事,并說說自己感受。這就聯系了學生的生活,適合學生想象,符合學生的思維,關注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有話可說,說出了真情實感。當然,面對有不同生活體驗的學生,教師要善于用學生喜歡的輕松愉快的寫作方式,對學生進行具體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情動“”思遠“”辭發”。《小鷹學飛》的創意習作,采用“演·寫·評·改”的策略,突破了學生表達的瓶頸,讓學生喜歡寫、會寫。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的體驗,才能讓他們寫出了富有生命氣息,充滿童真、童趣和靈氣的精彩文章,才會點亮學生創作智慧的火花。
(三)教材創意習作是一口泉,用創新為習作引出活水
每一種創意表達的背后,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種美妙的創造。從某種意義上說,表達就像一口泉的泉眼,內容就像泉水。堵住泉眼,泉水自然無法外涌。因此,找到并釋放泉眼,泉水就會汩汩流出。好的內容加上好的形式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文章。找到讀寫訓練的點,關注學生的體驗,學生自然就會有強烈的傾吐和表達的欲望。《小鷹學飛》中的“演·寫·評·改”環節指導、類文整合習作教學,都是著力為學生營造敢想、敢說的場景空間和心理空間,為學生提供創意思維的資源、形式和時間,同時還為學生提供思維方法上的支撐。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地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非常愿意運用這種表達方式,把“我要寫得和別人不一樣”作為自己的習作追求,習作的興致自然會高漲起來。
總的來說,在開發并實踐了一個個簡單的課例之后,我對創意體驗作文教學的認識也逐漸從困惑走向自信、從膚淺走向深刻。我堅信以教材為本、體驗做基、創意引路的習作教學理念,是貼近兒童心靈的,是減輕學生負擔的,是愉悅學生身心的。我也堅信,學生的生命,也因這創意教材習作而更加豐實。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