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213000) 王建村
讓語文課堂彰顯詩意
江蘇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213000) 王建村
當前,語文課堂呈現兩種極端,要么“死氣沉沉”,要么“熱鬧非凡”,缺乏生命與詩意。其實,語文課堂是有生命的。真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人文與情感的流淌,是學生與教師、作者乃至編者之間的多元對話。在教學中,教師要深挖教材,與學生平等對話,關注學生的發展,讓語文課堂真正彰顯詩意的精彩。
語文課堂 詩意 教材 對話 發展
不容否認,當前我們的語文課堂呈現兩種極端,要么“死氣沉沉”,要么“熱鬧非凡”。“死氣沉沉”,是因為整個課堂只有語文知識的傳授,而沒有情感的流動;“熱鬧非凡”是因為學生只是一種演示的“工具”,而沒有語文教學特有的底蘊。其實,語文是富有詩意的,課堂是有生命的。真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人文與情感的流淌,是學生與教師、作者乃至編者之間的多元對話。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基礎上,實現語文知識傳授與學生情感體驗的統一,從而讓語文課堂真正彰顯詩意的精彩。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的,也許它不是最優美的,卻是最適合學生閱讀的。而這里的“詩意”恰恰是把最適合學生、最貼近學生的內涵深挖出來,從而讓課堂呈現一種多元互動的局面。如果教師不認真研讀文本,僅僅停留在文本表面字詞語句,那么整個課堂必然會呈現一種“粗糙”,或者只有一種“熱鬧”,缺乏詩意的流淌。比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一篇課文,很多教師都會對樟樹的“外在美”和“內在美”進行研讀。但這僅僅是表象,畢竟樟樹到處都有,為何作者要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樣通過提問,層層推進,讓學生明白,寫樹就是寫人,寫樟樹的高貴也就是寫宋慶齡品質的高貴。這樣,不僅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還能引導學生對宋慶齡進行深入了解,從而彰顯課堂詩意。
其實,教材就是一座寶庫,需要教師精心挖掘。很多時候,文本中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詞語,甚至有可能是一幅插圖,都可以成為探尋詩意課堂的生長點。要讓語文課堂彰顯詩意精彩,就要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作者與編者意圖,盡可能圍繞關鍵內容進行深挖探究,從而為構建詩意課堂奠定基礎。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受傳統思維影響,很多教師總認為學生太活躍是對教師尊嚴的挑釁。其實,學習是互動的,學生的學習更需要他們內在的感悟以及內心的主動。因此,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才能真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而這當前最大的障礙,就是講臺,那張充滿神圣味道的講臺。杜郎口中學曾經提出“砸掉講臺”這一口號,目的也是消除教師與學生心理障礙,實現師生平等對話。
比如,在寫秋天的作文指導課上,筆者認為秋天的素材很豐富,但是學生卻很茫然,無從下筆。筆者非常惱怒,狠狠地批評了他們一頓,結果他們更不會寫了。后來,筆者冷靜下來,仔細一想:的確,秋天的主題太多,或許正因為素材太多,學生才無從下筆。再一次指導時,筆者沒有按部就班,而是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與學生一起到校園里去尋秋。有的小組選擇了花壇,有的小組選擇了操場,也有的小組選擇了周邊風景樹。學生觀察得非常仔細,文章也寫得很精彩。在這一節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不僅讓學生思想得到解放,而且還讓學生跳出了課堂空間界限,生成了課堂的精彩,彰顯了課堂的詩意。
教育的本質就在于讓學生最近發展區得到發展。畢竟,課堂的效果最終需要學生來體現。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之間是存在的差異的,有性格、基礎、能力還有性別等方面差異。教師需要重視,并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生成課堂精彩,讓詩意在課堂上洋溢。只有學生的實際需要與文本目標相結合,與教師的方法相匹配,才能最大限度地彰顯課堂生命。
比如,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這一課,筆者就把目光關注到學生發展上,針對“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這一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找一找我們身邊打破常規的事例。一開始,學生不太懂,也不知道說什么。后來,筆者偶然發現有個后進生把書脊作為直尺使用,就大加贊賞,說這就是“不一樣的思維“”打破常規的做法”。在這過程中,也許學生的答案不夠精彩,但都是從他們自身出發,結合自身進行想象,從而得出結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都是他們思考的結果,生成了課堂的精彩。
總而言之,課堂是學生的,教師要讓課堂生成精彩,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就必須用智慧去激發學生,在情境中引領他們尋找語文世界的精神家園,從而讓整個課堂彰顯詩意、流淌生命。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