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東縣長沙鎮長沙小學(226400) 孫愛霞
習作教學與校園文化的有效鏈接
江蘇如東縣長沙鎮長沙小學(226400) 孫愛霞
探索習作教學與校園文化的“鏈接點”和“鏈接法”,引領學生開掘校園文化的精髓,在習作教學與校園文化的有機契合中培養學生的自主習作能力,可拓寬習作教學的領域,提升習作教學的質量。學生習作“有物“”有情”,反之又豐厚了校園文化的內涵。習作教學與校園文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鏈接效果顯著。
習作教學校園文化鏈接統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發展的靈魂。如果把習作教學與校園文化有效鏈接起來,學生的習作會不會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習作教學內容會不會因此豐富多彩,反過來又影響校園文化內涵,使習作教學與校園文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有了這樣的思考,我開始有意識地將習作教學與校園文化進行鏈接。
(一)鏈接特色文化,豐富習作的物化內容
我校秉承“翰墨耕耘,立字樹人”的理念,校園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書法氛圍,學生耳濡目染,書法藝術浸潤心田。進入校園大門,迎面而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幾個遒勁、圓潤的金字,讓人感受到書法藝術的震撼力;樓梯的墻上貼有學校評選的“墨耕小明星”“墨耕小達人”的作品及個人介紹;書法活動室墻上,甲骨文、草書、隸書、篆書、行書、楷書等不同字體,和諧相生。匠心獨運的書法文化環境,如春風細雨,滋潤著每個學生的心田,成了學生習作的資源寶庫。
(二)鏈接傳統文化,打通習作的思想經脈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可結合這些傳統節日,引導學生探尋節日的由來,了解節日的民俗習慣和飲食習慣,搜集相關的故事、詩詞作品等,辦一份小報,出一期展板,通過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有了豐厚的“情”“意”儲備,習作表達就成了釋放“情”“意”的自然需要。
(三)鏈接活動文化,塑造習作的精神風骨
學校每年都會開展大量的科技、文化、體育等活動,如陽光體育運動會、家長會、讀書節、科技節、藝術節、書法節、植樹節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鍛煉了學生的身體,學生掌握了各種技能,增長了生活知識,培養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活動后及時地引導學生將活動過程及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學生不僅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同時凈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風貌。
(一)發掘契合點,將習作教學與文化建設相結合
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把課內與課外連接起來,在閱讀教學中分析、總結寫作方法,然后把這種寫作方法延伸到課外。如《三味書屋》一文按方位順序介紹了屋內的陳設。按方位順序描寫就是學生要學習的寫作方法。我引導學生關注校園文化生活,把觀察點放在校園文化上,如帶領學生到書法教室按方位順序進行觀察,讓學生現場當小導游,介紹書法教室,突出書法藝術的氛圍。學生個個興致盎然,躍躍欲試。“小導游”回到教室后,我說:“學校將對全校招聘小志愿者,條件就是能說會寫。大家可以把剛才的介紹寫下來,當做競聘的依據。”學生一聽,都很樂意寫。
(二)打磨契合點,將習作教學與社團活動相結合
校園文化建設的各種社團拓展了學生的校園生活空間,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圍繞社團展開的專項活動更是精彩紛呈,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精彩。如“陽光體育運動會”讓學生體會到團結、拼搏的精神力量;科技節上的“紙橋承重“”紙飛機比賽“”雞蛋斗地球”等,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神奇和偉大;書法節上的書法比賽、手抄報比賽、書法藝術展等讓學生感受到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三)依托契合點,將習作教學與課程標準相結合
中年段要加強片段練習。學校的“陽光運動會”結束后,我指導學生進行場面描寫。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點面結合”的方法,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結構:“運動會開始了,只見操場上_____;耳邊傳來_____。最精彩的要屬_____比賽了。”如果說中年段的習作在學生寫話與作文之間起著過渡、承接的作用,那么高年段的習作重點就應該是在提高學生細致描寫能力的同時,指導布局謀篇的方法。如學校舉行跑操比賽后,我指導學生寫作文。三到六年級都參加了比賽,我們是不是都要寫下來?如果都寫下來就成了流水賬。為了突出重點,我讓學生選擇自己班級作為重點詳寫,其他班級作為比賽的過程簡明扼要地介紹一下,使比賽過程完整有序,主次分明。
總之,習作教學離不開校園文化這片沃土,習作教學與校園文化有效鏈接,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拓寬作文教學的渠道,值得一線教師進一步研究。
(責編莫彩鳳)
G623.2
A
1007-9068(2016)2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