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照萍
(哈爾濱市道里育新學校 黑龍江哈爾濱 150076)
輕度智障學生作文教學中的片斷訓練
林照萍
(哈爾濱市道里育新學校 黑龍江哈爾濱 150076)
片斷訓練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說話﹑寫話訓練的繼續和發展,又是為篇章訓練做準備的階段。句子寫得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寫段落﹑片段﹑篇章的能力。在句子訓練時,<大綱》不但要求學生把句子寫得通順﹑完整,還要把句子寫得豐富多彩﹑造“活”句子。智障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與正常學生相比都比較差,他們概念模糊不清。對于這樣的現狀,可以說極不容樂觀,那么應如何激發輕度智障學生的興趣去面對此項訓練呢?下面就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體會,如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我們要求學生寫出好句子,是在學生能寫出通順﹑完整的句子前提下進行的。為了打好學生根基,教師應立足課堂,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訓練素材和形式。看圖說話寫話訓練能很好的將學生帶入佳境,首先要引導學生看圖,在觀察圖畫之前提出一些簡單問題:如在寫話訓練《一根拐杖》一文時,先讓同學觀察圖上畫了什么?是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物?圖上所畫的人物在做什么?發生了什么事?等。智障學生在已給文字的提示下,結合圖片表達的意思,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自己切身的感受,同時還可以通過情境教學產生聯想,這樣學生通過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練一練,說一說等訓練,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學生就能組織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看到的內容,很自然的就能把看到的內容寫出來了。當然還需要反復修改,學生說﹑寫的句子才能就更加通順﹑完整。經過這樣多寫多練,智障學生必然慧心精思,眼界開闊,由原來的怕寫﹑厭寫到樂寫,為各方面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擴大知識面,積累素材是促進智障學生寫好句子的關鍵所在,也是片段訓練必不可少的一項,因為智力殘障,記憶力差,頭腦空洞這一特點,加之孩子們生活的圈子比較狹窄,生活不夠豐富,情感也不細膩因素的困擾。自然沒有很好的寫作素材,針對這一點,在輔導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經常背一些佳作,這樣學生不但豐富了自己的語言,而且擴大了知識面,同時還要努力去創設氛圍,平時可以組織學生親自去“做”,只有親自去實踐.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也才有可能把活動的過程和細節以及活動中的感受寫出來。利用一切能夠引發智障學生亢奮情感的手段,發掘他們潛在的熱情,將智障學生的習作情感喚醒至最佳狀態。如組織學生郊游﹑野炊﹑參加文體活動等。讓孩子們在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中體會美,發現美,思考美,積累了寫作素材,還可以帶孩子們到銀行,商場,醫院等現場去“看”。只有親身經歷了,獲得的感悟就深,因為只有素材的不斷積累,他們才“敢說”﹑“多說”,才會去“敢寫”,從而促進“寫好”。
激發興趣是教學勝利進行的有利保障,寫句子也不例外。我的做法就是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興趣,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必將活潑流個不息。”在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為什么不充分利用這豐盛的資源來為學生創設作文情境,使他們自主地投入到寫作當中去呢?身為教師要細心揣摩智障學生內心世界和情感軌跡,努力地尋找智障學生表達喜﹑怒﹑哀﹑樂的突破口,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鄰里親情,可以創設生活場景,主客之間的對話,情感之間的表達,都可以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前提下積累了寫作素材,培養了寫作興趣,以至于提高了寫作水平。所以。我們不但要在創造情境中去激發興趣,而且還要用贊賞﹑表揚來激勵學生主動投入,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拓寬思路,是把句子寫“活”。打破智障學生寫作的條條框框,喚醒智障學生的自我意識,使之勇于表現自我。教師要善于引導智障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回顧生活經歷中那些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景。例如在要求孩子們寫第一次洗碗的經歷,這樣孩子們曾經經歷過的這些洗碗情景在每個學生頭腦中浮現。在此基礎上寫作文,這樣感受不同,使得每個智障學生寫出的文章也有不同的個性。這樣,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也有利于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
經過多年鍥而不舍的訓練,學生的進步讓我更加堅定地認識到:智障學生不是學不會寫文章,而在于我們是否有決心把他們教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經過這樣的訓練,讓我認識到要正確面對智障學生,我們既要努力去激發學生寫的興趣,還要全力開發他們的“創新”意識,通過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思的相互交融,智障學生也一定會和其他的孩子一樣,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尋回屬于自己的那個世界。
林照萍(1970-),女,黑龍江巴彥人,大專,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