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燕
(山東省平度實驗小學 山東青島 266700)
有效教學從有效引導開始
于曉燕
(山東省平度實驗小學 山東青島 266700)
課堂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不同學習情境中組織教學做好引導。在新知的生成處,靈活的練習中作出合理的評價。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提升問題、思考、探究的能力,形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助的學習模式,創新形式的課堂教學。
小學數學 教學 教師引導 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貫徹教學大綱的主要內容。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做好有效引導,讓學生能真正從數學課堂中獲得思維的鍛煉﹑能力的提高。
學數學真正的魅力來自于思考,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吸引學生進入思考的最佳狀態。尤其是新知識的理解,需要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好引導和點撥。學習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時,學生思考:2個箱子能裝24瓶啤酒,現在有480瓶啤酒需要幾個箱子?學生用480÷(24÷2)解答。為了引出新的方法,我讓學生思考480÷(24÷2)這個算式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據新學的比例知識,你還會用什么方法解答?通過我的點撥,學生對于新方法的學習是水到渠成,知道了原來方法中第一步求的是什么就是新方法中的哪個數量一定,從而確定題中兩個數量是成正比例關系還是反比例關系,并列出比例式或方程,以舊知搭橋進行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理解了新知,突破了難點。學習成正反比例的兩個數量之后,進行比較,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總結之后,繼續追問:成正比例關系的兩個數量發生相同的變化,它們的比值一定, 成反比例關系的兩個數量發生相反的變化,它們的乘積一定,你能用前面學習的知識解釋嗎?這樣學生將正反比例的知識與商不變的性質﹑積的變化規律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的引導和點撥,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
課程改革要以學生為本,使教學真正成為學生進行活動和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我經常組織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去嘗試和探索。在探究圓柱的兩種不同切法所增加的表面積問題時,我讓學生利用黃瓜﹑蘿卜等圓柱體動手操作,問題:你想沿著什么地方將圓柱切成相等的兩部分?你能求出增加的面的面積嗎?操作時多數學生是將這些圓柱切成一個個小圓柱求增加的面的面積。我又讓學生繼續探究按照這種切法分成相等的四部分,增加的面的面積又是多少呢?學生通過操作發現規律并總結出計算方法。接著我又引導學生:還有一種切法,從吃的角度更科學,你知道怎么切開嗎?學生想到豎切,我又問沿著什么能將圓柱分成相等的兩部分?增加的面與原來圓柱有怎樣的關系?怎樣求增加的面的面積?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知識。學完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后,通過研究捆一些圓柱至少需要多長的繩子來進行深化練習。我先讓學生探究4個圓柱并排擺一層捆法的繩子長度的計算方法,再探究這4個圓柱擺兩層,每層擺2個,所需繩子長度的計算方法,并作出比較。然后讓學生思考:擺的層數﹑每層擺的個數與所需繩子有怎樣的關系?如果擺3層,每層擺4個你能直接算出來嗎?有了前面動手的基礎,學生直接進行思考,問題迎刃而解了,當學生自己總結出規律,寫出計算方法時,我為學生感到由衷的高興。在這樣寬松的活動空間里,老師不是牽著學生,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適時引導,學生一直積極參與,在探究的過程中,理解了知識,培養了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啟迪學生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課堂練習的目標之一。在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精心設計綜合練習,增加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學生在學完折扣問題時,我給學生出示題目:商場搞促銷活動,買200元的商品返還40元禮券,這相當于打幾折?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種折扣問題,我又追問:如果活動打六折優惠,買200元商品應該怎樣返券?學生又進入了新的思考之中,學習熱情又一次點燃。
《數學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它們的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從評價的角度看,評價要發揮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導向與激勵的功能。因此在課堂上我始終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各方面的表現都給予恰當﹑及時地鼓勵和評價。對精彩的發言給予掌聲和贊揚,對學習過程有困難的學生也總是耐心地啟發﹑引導﹑點撥,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有這樣一道題,修一條3/5千米的水渠,3天修了它的1/4,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多數學生用先求3天共修多少千米,再求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的方法進行計算。我問還有別的方法嗎?一位同學說用1/4除以3等于1/12,有的學生說錯,回答的同學一楞,有點不知所措,我沒有直接讓他坐下,而是跟其他同學說這位同學的思路非常好,只是他還沒有做完,然后問這位學生:“你能告訴大家你做的這一步表示什么嗎?最后的問題求什么?還要怎么做呢?在我的提醒下,這位同學完整地做出了題目,老師的追問和引導讓他體面坐下的同時,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提高了他的學習熱情,其他學生的思維也一直處于活躍狀態,課堂始終洋溢著民主平等的氣息。還有一些學生的錯誤是因為分不清思路,混淆做法而錯,我經常將這種生成的錯誤資源轉化成寶貴的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思考比較,繼續追問:這個錯誤的算式求的是什么,如果讓這個同學的算式是正確的,應該怎樣改變題中的信息?學生在對比中真正理解了知識,培養了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實際課堂教學過程的回顧,我發現這樣的評價體系符合“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貫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質精神,使學生在自主﹑寬松的環境中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升了數學素養能力。在此學習互動中,課堂氣氛更融洽,師生關系更和諧,真正做到在數學上人人都有自己的提高。
[1]黃愛華.黃愛華與活的數學課堂[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8).
[2]吳曉紅.什么是數學教育生活化[J]東北師大學報.2005(4)
[3]林燕娟.“生活化”數學教學的嘗試[J]江蘇教育2004(1)
[4]張軍.從生活入手,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