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臣
(大安市第四中學)
?
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淺析
徐國臣
(大安市第四中學)
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習習慣等各方面存在的差異,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采取因材施教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目標是“讓尖子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學困生也吃得了”,達到班級整體優化,并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分層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與自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
分層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面向全體、全面提高、主動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措施。
分層教學是適應個體差異的教學。學生由于受到不同的生理、家庭及社會等因素影響,學習能力客觀存在著“個體差異”。
分層教學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注重“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集體教學時,既重視共性問題的解決,又重視不同層次的個性問題的解決,將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區別對待,使教學符合辯證法,真正體現科學發展觀。
1.尊重差異,科學分層
分層不能隨意,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智力因素、數學基礎、學習習慣等,依據課程標準將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對其進行分層。課程標準的層次要求可以表述為基本目標、中層目標和發展目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將學生分為優秀層、中等層、學習有困難層。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在師生幫助下掌握基本數學知識,完成課后習題;中等生能掌握課本內容,獨立完成課后習題;優秀生不僅要掌握課本內容,獨立完成作業,還要完成拓展習題。分層不是靜止不變,而是動態的,可以適時調整。
2.分層備課,分層要求
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備課,提出不同要求。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實施、強化練習布置等方面都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前置性小研究的設計要考慮學生層次要求。前置性作業是指在新課之前,學生進行的嘗試性學習。教師設計時要搭好新舊知識聯系的臺階,找準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起點,堅持“低入”原則,即“切入核心性學習,降低起點歡迎學生;深入淺出,用良好的問題設置情境吸引學生;開放性設計,用進階式問題設計引領學生,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展”。
3.分層施教,分層展示
分層施教采取“個體先學,小組互學,班級展講”的方式推進整個教學活動。學生首先在課前通過自學課本、查找資料獨立完成前置性小研究,梳理學習成果和問題。學生帶著成果和問題走進小組,采取“弱者優先”原則進行交流,組內成員傾聽并進行補充,最終對前置性小研究的所有問題在組內達成共識,梳理疑惑和問題。組內交流后,進行班級展講,首先是展示次序,根據“弱者優先”原則,學困生優先展示,學困生展示基礎題,中等生展示綜合題,優秀生展示開放題。其次是展示內容,展示的不僅是成果,還要展示問題,展示困惑。
4.分層測試,分層評價
評價是分層教學的保證。分層施教就要實施分層測試、分層評價,試題不能整齊劃一,搞“一刀切”,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例如,學困生做對基本題就可以給滿分;做對提高型作業,給予50%加分鼓勵,做對超額作業,給予100%加分鼓勵。中等生的試卷也不要太難,基礎題要占到80%以上;優秀生的試卷,要有開放性試題,有附加題。這樣考試能促使學困生掌握基礎知識,達到及格水平,促使中等生向優等生轉化,給優秀生增加努力向上、競爭的壓力。
5.課外分層,拓展學生視野
課外分層是分層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培養學生數學個性的有效途徑。以社團形式開發數學學科拓展類校本課程。(1)成立優秀生補差小組,互助小分隊。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活動,幫助學困生消化課堂教學內容,彌補知識缺陷,增強學習自信。(2)成立數學建模社團,開展數學實踐,學習“趣味數學”,講述數學家的故事,開闊數學視野,激發數學好奇心,培養數學素養。分層教學為學生主體性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學生能主動地規劃設計自己的學習,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因材施教。
·編輯韓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