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杰卓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田心中學)
初中英語教學要學會“留白”
聶杰卓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田心中學)
初中英語教學需要創新思維,課堂需要創新形式,要學會“留白”,就要有前瞻性教學理念、全新的教學方法。從預習、學習、復習等幾個層面,論述了英語教學的要求與做法。
初中英語;教學;留白
“我的單詞背誦好了,可是,英語成績卻一直不能提升。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類似的疑惑。誠然,是英語學科交流環境的特點,給學生造成了一些學習阻礙。毋庸諱言,初中英語成績,決定因素還是學生自己。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倘若脫離英語語言環境去單純地研究成績,那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表現。旨在更好地探求英語教學的實效,從課改入手,強化課堂效果,以“教”導“學”,以“學”促“教”。用新思維啟迪新思考,用新導向啟發新希望。筆者用創新眼光,探求初中英語教學要學會“留白”。“留白是教師智慧的光輝色彩”(黃長貴《一線教師成長72記》)。用“留白”推動初中英語課改,這是一種新嘗試。
課前預習,留點“空白”,讓學生有種期待。銜接小學英語學習的初中英語課文學習,少不了學生的預習,從記單詞入手,研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提供預習課文之前,教師要求學生從詞典等資料中獲取一些信息,做好課前預習。這樣,學生自然會有一張期待的臉孔,一副急切的眼神,一顆焦作的心靈。從教學心理上說,預習有空白,才能讓學生更有興致地去學習與探求,留下的空白越大,留給學生的思考空間就越寬。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前加大“空白”點布置。一是限定內容。如,指定景物,要求學生自己學會“猜測”式寫單詞。二是規定時間。如,一節課,要求學生預習好。三是指定句式。如,陳述句。四是規定字數。如,不得少于50個單詞。
課堂學習,留點“清白”,讓學生有點期許。學習英語本身就是一種思維鍛煉。英語課堂建立在師生語言溝通、思想交流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英語表達、寫作都有積極的影響力。播放英語音像資料,要保證“音質清晰、音量清澈、音頻清楚”,播音前最好要有教師的“預聽”。
“課堂是學生成長進步的跑馬場”(黃長貴《青年教師班主任九堂必修課》)。要讓課堂“清白”更有效,還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單詞學習背誦。這是第一關,好比是打開房間第一扇門,才能讓人看清房內陳設,也才能讓太陽照射進來。第二,對話學習,創建一種英語語言環境,培養學生的“外語”情結。讓課堂“老外”活躍起來。第三,課文內容要理解。一定的語言材料,實際上是思想感情的濃縮,英語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第四,隨意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可能有些不如意,甚至會有很多錯誤。教師就要抓住這個牛鼻子,牽住學生的積極性,矯正錯誤,樹立學生正確書寫英語的習慣。
“課堂學習要在學生心理敏感期間進行,這是離優異成績最近的路”(黃長貴《一線教師成長72記》)。鼓勵學生進步的核心追求,完成英語學習的課堂任務,關鍵還是要看學生的表現。
鼓勵學生發言。這是提高英語課堂學習效果的一種捷徑。每堂課都要讓全體學生得到發言機會。單獨發言,是最好的形式。支持學生發言,培養學生的發言能力,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
支持學生坦言。一旦遇到困惑,支持學生“坦白”交流。用英語進行課堂會話,有利于學生口語訓練和書面語接受。
寬容學生雜言。有的學生對英語表達不很自信,不太喜歡交流。尤其是口語表達,很有點尷尬。接受事實,敢于接受,寬容錯誤。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多更好的鍛煉。
課后復習,留點“直白”,讓學生分享英語學習快樂。“復習是在知識樹下多耘水”(黃長貴《教學的智慧》)。
單詞復習,要做到“明白”。不讓一個單詞丟下或者遺漏,把所有單詞歸類,做到“按字母”“按詞意”等歸類,培養學生知識歸類的能力,養成有針對性地記憶知識的習慣。有序復習,給學生掌握知識增添信心。
單詞復習做到“明明白白”。單詞,是英語復習的核心之一,也是重頭工作。從每一個字母的規范書寫,到每個單詞的意思理解。課堂上,可以分小組進行的方式,按照單詞字母順序,逐一加強復習。一單元一小節,通過復習,提升學生的總結能力。
課文復習做到“清清楚楚”。英語課文,都是經典的美文。不僅內容精煉,而且語言活潑,適合學生練習。在單元復習,或者在期中復習時,都要對課文進行再“認識”,再“提升”,再“記憶”。課文的復習,注重看懂,注意看清,更注重看會。教師在組織學生朗讀課文的同時,也要進行聽說讀寫結合,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文復習做到“分分明明”。作文,是英語教學的一大難點,也是英文教學的重頭戲。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作文技巧,了解作文技能,提升作文技術,教師要強化學生的步驟訓練,詞匯積累,語言運用。
總之,初中英語教學學會“留白”,學生才可能更好地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得到保護。
[1]黃長貴.一線教師成長72記[M].開明出版社,2015-05.
[2]黃長貴.青年教師班主任九堂必修課[M].現代教育出版社,2015-0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