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皎紅
開發生活課程:讓學生成為“教康一體”的最大受益者
·張皎紅
濱湖區教康中心深化對教康一體的認識,堅持在生活情境中推進課程建設,使課程更貼合特殊學生教育康復需求,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讓特殊學生真正成為教康一體的最大受益者。
教康一體;生活情境;課程實施
走進濱湖區教康中心的大門,刻在巨石上的“兼愛”兩個字立刻映入眼簾。在這里,“兼愛”意味著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優化發展,讓每一個學生享受最適切教育。中心打破原有單一模式的局限性,切實承擔教育與康復的雙重任務,追求“讓學生每一天都擁有快樂和幸福,讓學生每一天都具有成長和進步”。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濱湖區教康中心認識到,特殊學生應以自己的生活為主要學習對象,又以自己的生活為主要學習途徑,并以更好地適應生活為學習目的,即為了學會生活、通過生活來學習生活,學習與生活相互交融,學習、生活、發展三位一體,乃是特殊學生學習最大的獨特之處。
因此,濱湖區教康中心利用真實的生活情境進行環境創設,讓學生方便、自然地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利用真實的生活情境開展教學研究,將課本知識直觀地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利用真實的生活情境開展康復訓練,避免枯燥的動作練習帶給學生的乏味感。通過這些生活情境創設,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和體驗到生活的質量,讓每個學生充實地過好每一天。全方位地對特殊學生進行教育和干預,充分實現“教康一體“下的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
(一)在生活中學會做人
怎樣指導特殊學生學會做人?教師們從最簡單的與人打招呼教起。每天清晨,輪值的行政領導都會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們的到來,攙扶腿腳不便的腦癱學生;馬路對面孩子們下了公交車,保安師傅立馬迎上去,帶領他們從人行道上穿過馬路,走進學校……
孩子們在被關愛中慢慢地形成了關愛他人的習慣。要是哪一天教師或者保安有事請假沒有到崗,孩子們還會關心地詢問:“某某到哪兒去了?”大家都說:“孩子們明事懂禮了,被他們牽掛的感覺真好!”
(二)在生活中學會學習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一個班的學生殘障類型各異,發展參差不齊。為此,教師們每到學期初都會為班內的孩子做一個初期的評估,選擇確定適合其學習能力的班級課程。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學會學習,教師們還設計開發了各種適合孩子們學習的教學具。2015年12月,學校教師設計制作的“咱們玩水吧”“今天穿什么”兩套教具雙雙獲得江蘇省自制教具比賽一等獎。
(三)在生活中學會生活
特殊孩子同樣應享受到優質的有尊嚴的生活。為此,學校探索在生活中學會生活。低年級以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為主,指導學生學會自己穿衣、整理餐具、歸放書包,并學習幫教師和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年級則開始學習班級管理,打掃包干區、為同伴服務;高年級則學習家政、烘焙、茶藝等,學會更優雅地生活。
2015年,太湖茶術培訓學校的專業教師來到了學校,無償地教孩子們學習茶術基本功。兩個學期下來,孩子們已能一板一眼地進行茶術表演,能干的孩子還被推薦到茶室中進行實習鍛煉。
(一)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濱湖區教康中心立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視角,認為學校作為一個整體的學生社會,是影響學生成長的最為直接和重要的生態環境。這里不僅有計劃性較強的教育活動,更有各種日常的、自發的、生成性的生活過程。學生不只是在有教師教的時候才學習,更重要的學習,如情感的學習、自我調節的學習、規范的學習、人際關系的學習等,都是在真實生活中習得的。
因此,走在教康中心的校園里,可以看到學生在“開心農場”里親手種植蔬果,在“游戲情境室”里進行角色扮演,在“家政體驗室”里親身料理家務,在“聲波訓練室”里快樂演奏……學生在學校中的生活,充滿豐富多樣的活動。
走出教康中心的校門,可以看到這里的學生在公益攤位上義賣自己的手工作品,在附近社區的草地上認真地撿拾垃圾,在休閑廣場上自信地參與藝術展演,在運動場地上奮力地爭取好名次……學生在學校外的生活,充滿積極的正能量。
教康中心的課程實施拓寬了學生活動的空間,讓他們在班級間、校內、校外快樂學習,與同伴、教師、環境積極對話,在探索發現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
(二)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
這里的學生進行著開放式的學習。學校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生動鮮活的資源和機會,教師積極地去發現、關注和利用。如:“開心農場”里的菜葉上為什么會有洞?教師用開放性的問題,去引發學生的關注和探究興趣。這樣的探究,沒有標準答案,利于不同能力、個性的學生基于各自原有經驗進行發散性思維、多向性交流。
這里的學生進行著挑戰性的學習。排隊的方位、天氣的變化、數量的多少等常見的情境,教師都設計了挑戰性活動,引導學生從多視角思考,有方向地深入探究,甚至挑戰自己的想法。如情景模擬室里收集了許多的紙盒,這些紙盒怎么擺放才能占用最少空間?在生活化、趣味性的活動中,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去嘗試、去挑戰。
這里的學生進行著支架式的學習。在生活情境中的學習,需要教師善于觀察、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通過操作材料、輔助工具等支架,幫助學生攻堅克難、提升經驗。如學生進行腰部力量的康復訓練,單一的彎腰動作會讓學生感到枯燥,這時教師提供了奶瓶、勺子等材料,結合“娃娃家”的游戲情境,每一次彎腰撿物的難度逐步遞增,但學生的練習卻總是意猶未盡。
這里的學生進行著差異性的學習。每一個特殊學生的個性特征、各方面的發展水平,都各不相同,需要教師關注個體,進行針對性地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康中心的個訓室、水療室、腦癱訓練室里都進行了一對一的教學,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等內容采用走班教學,引導著學生進行生活經驗的個體化建構。
(三)完善學生的評價方式
濱湖區教康中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施評。每學年邀請無錫市康復醫院的醫生及特教專業骨干教師為每個學生評估建檔,充分發揮特教教師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醫療專家過硬的診治康復技術,運用教育、醫療兩支隊伍的專業優勢,組建跨領域、多部門合作的評估團隊,為特殊學生得到最優化發展、享受最適切教育奠定基礎。
教康中心注重對學生評價的過程性。通過校本培訓,引導教師在生活情境中觀察學生、讀懂學生、適時支持學生,讓評價自然地伴隨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綜合采用觀察、談話、作品分析等方式,對學生的行為表現、發展變化進行全方位關懷。
教康中心還注重對學生評價的參與性。通過創設“我能行”“挑戰我自己”等班級環境,鼓勵每個學生進行自我肯定和反思。通過家庭表現反饋表等,調動家長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讓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及管理人員全面參與、相互支持合作的過程;更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審視教康一體課程的實踐,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并使之成為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最終受益的還是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2141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