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哲(吉林省通榆縣八面學校)
生物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張春哲
(吉林省通榆縣八面學校)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極強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是搞好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關鍵,是實現生物學教學創新的重要途徑。
學習生物,可以使學生獲得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還使學生在思想情感、人生觀方面得到教育。初中生物課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達成生物教學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我們一直把生物實驗作為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徑,強調通過實驗課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幫助學生形象記憶,使課內知識得到一定程度的擴散及延伸。因而,對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的要求和研究也較多地停留在操作層面上,無意間忽視了生物實驗課所蘊藏的其他功能,降低了生物實驗課更深層次的教育功能。作為一個生物學教師,應責無旁貸地深入研究,挖掘這些生物實驗課應有的深層次的教育功能,使生物實驗課展現出廣闊的育人空間,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情感和價值觀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在生物實驗課的教學中,常規的做法是讓學生了解實驗的步驟、方法,熟練使用實驗儀器,按步驟完成實驗操作過程并得到預期的實驗結果,這樣便達到了實驗目的。從深層次來講,最多就是通過學生的實驗報告或實驗作業對實驗過程的某些現象做些解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只是較多地關注實驗操作過程,尤其是死死地盯住實驗的結果,而忽視了實驗的設計思想和其所包含的科學理念,忽略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體驗及對實驗成敗的反思、分析。實際上,不管是哪個實驗,其過程本身都蘊藏著特定的科學研究方法。如“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實驗,種子的選取、培養皿的設置、環境的模擬以及對比觀察和計數等整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研究過程,是一次培養學生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親身體驗。這實際上也是讓學生感受、理解和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培養環境意識,保護我們的環境??沙掷m發展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主題之一。生物學實驗課所用的實驗材料都來自周圍環境。在實驗中,我們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樹立環境意識。在課外實驗中,通過觀察校園及周邊環境、花草、樹木的生長情況來說明干旱對樹木、植被生長的影響,說明水土流失、環境破壞反過來對氣候的影響,使課內知識得到延伸和升華。為了說明環境對空氣濕度有影響,我在“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這一實驗中,為了不破壞環境和植被,把灌木叢、草地、裸地三個環境都縮小在花盤里,一盆蔥郁的花代表灌木叢,一盆小麥幼苗代表草地,一盆帶有干土的花盆代表裸地,然后在其上方各套一個方便袋,放在陽光下照射了3~4小時,然后進行實驗。讓學生觀察三個方便袋內水珠的多少,然后討論并總結出植被的多少對環境的影響。這有利于學生從小養成“愛護環境,從我做起”和不隨意踐踏、摘折花草樹木的公共環境意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又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一實驗中,我讓學生尋找鼠婦,在尋找的過程中學生既了解了鼠婦的生活環境,又為實驗結束后將其放回大自然做了鋪墊。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告訴學生要保護身邊的每一種動物,有了不知名的它們,我們的生物圈才顯得絢麗多彩。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中,創新意識的養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高度重視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是新形勢下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生物實驗,尤其是生物課外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極好場所。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營造一種濃厚的創新教育的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講解“生男生女幾率是均等的”這一知識點時,關于X、Y染色體應不局限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積極思考,舉例說明生男生女幾率各占1/2就可以。有學生說將“X”染色體用“黃豆”來代替,將“Y”染色體用“綠豆”來代替,分裝于兩瓶中,讓兩名學生同時隨機抽取每瓶中的一粒即為生殖細胞,即男性生殖細胞和女性生殖細胞,然后組合,即定為男孩或是女孩。同樣的方法學生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由此可見,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在創造性的活動中才能發展和展現,只有通過創新活動,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追求創新、推崇創新、樂于創新的意識。
生物實驗課是一門藝術課,教師在每節課前必須先對本實驗的效果及結果有個先知,然后精心選好演員,讓他們都能進入你設計的角色中。同時也要有學生的自編、自導、自演。
若想上好生物實驗課,必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教師一定不要局限他們的思維,那樣會把他們智慧的火花撲滅。
總之,初中生物課程的大部分教學內容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這就要求我們生物教師充分利用這些實驗,形象、直觀地幫助學生完成對課內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深入研究、挖掘這些生物實驗課應有的深層次的教育功能,并加以充分地運用,最終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情感和價值觀的目標。
·編輯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