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哈爾濱市虹橋第二小學校 黑龍江哈爾濱 150317)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有效的提問
李 波
(哈爾濱市虹橋第二小學校 黑龍江哈爾濱 150317)
有效提問是高效課堂的保證,一個有效的問題能夠使教學輕松的突破難點,同時教者也可以針對學生的回答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而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啟發學生思維。同樣一個無效的問題不但會拖延課堂寶貴的時間,還有可能偏引了學生的思維,給課堂教學制造麻煩,給學生學習新知設置障礙。如何避免這些不良現象,實現有效提問呢?那就要求教者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多設計一些有效的問題,少一些缺乏思考性的無效問題。比如:導入中要激思提問,新授中要啟思提問,總結中要拓思提問。
有效提問 激思提問 啟思提問 拓思提問
一堂數學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的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教師的課堂提問直接制約著學生思維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識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那你遠不能培養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這就要求教者思考課堂如何設計有效的提問,從而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有效的提問是指讓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并因此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提問。它是數學課堂的生命,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積極思考,自主探索,形成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可以開啟學生的智慧大門,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整個課堂活力四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存在著提問的隨意性、問題細、碎等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還有很多長期教學中形成的習慣性的齊答式、附和式等等,這樣的課堂看上去氣氛活躍,實則思維低下、流于形式,這些貧疾的問題不但對教學沒有任何幫助,還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也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對于課堂中的提問,教師一定要進行設計,達到有效。下面就普遍教學流程來談談如何在其中設計有效問題。
一堂課的導入能否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所以導入的問題要有激發興趣和引發思考的作用,使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作好思維運動的準備,我稱之為思維預熱。
1.創設情境,設疑引新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也就注定了只有玩中學才是高效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學生們只有在某種特定的氛圍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情境的創設,帶領學生進入到一個個“童話”的世界,但不要忘記我們的目標——怎么才能將學生的思維成功的引向學習內容呢?孩子天生就好奇心強、有探求欲,所以在教學導入中最好創設一個問題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此時教者應該適時提問“怎么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等。這樣有延續性、思考價值的問題才是有效的。
2.開門見山、釋題質疑
也就是直接從課題入手,針對課題直接提問,這種方法適用于高年級,因為很多時候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很多淺顯的情境還沒有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得吸引人。比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一課時,師生談話“求要用多少鐵皮,實際就是求——(生)這個圓柱形罐頭盒的表面積。”
板書課題,教師提問:“看到課題想要了解哪些問題,又有什么疑問?”
生:什么是圓柱的表面積?
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
是否與長方體表面積有聯系?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他們會圍繞課題產生一連串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的思考方向都會不約而同的指向教學目標,這也實現了“教學目標”的真正意義——教者與學者的共同目標,只是學者的學習目標是通過思考教者的問題而自主產生的,那么這個問題就是有效的問題,它不但成功的將學生引入學習主題,還最大限度的節省了課堂的時間。
3.溫故知新,知識遷移
除以上兩種導入類型外,大都是復習舊知導入,在此我將這一導入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復習舊知”,這一層完全可以針對學習較弱的學生群體,它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如多問“結果是多少?你是怎樣算的?為什么這樣做?”之類的問題,這不但讓全體學生加強了重要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給學習較弱的學生有一個表現的機會。
第二層,要設計一些靈活性的問題給思維活的躍學生去思考,從而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學習興趣。可以多問這位的問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情況變成這位你還會嗎?……”比如我在教學百以內退位減時,設計了由20以內退位減的復習題。在點名口算中這樣提問:“15-8這道題得數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如果把15變成35你還會減嗎?這樣一系列問題把學生從對舊知的溫故引入了對新知的思考,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上有效地引發了學生的思考。
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者必須思考,提出一個學生好奇、求知欲強的,同時又緊扣教材的有效問題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正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每一課時都有它的重點難點。只有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才能突破難點,從而其他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師只有在知識的關鍵點,思維的轉折點,思考的疑難點,規律的探求點設問,才能有效的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便于學生理解新知。否則學生會隔山觀海。在知識的關鍵點提問,能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點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吃透教材,還要了解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找準時機提出有效的問題。
比如在進行《長方形面積》教學中,提問“如果把一個長方形的長和寬不斷地變化,可以得到多少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學生:無數個。追問“通過這個長方形的變化,你們覺得長方形的面積可能和什么有關呢?請你猜一猜?”學生:可能與長有關?可能與寬有關?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與長和寬都有關。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啟發學生深入探究新知的有效問題。
課堂總結,不僅能對本節課學習內容進行總結,而且可以為課后的思考和以后的學習作一些必要的鋪墊,使學生產生“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學習心理。在學生掌握了課堂講授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啟發性問題作結。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得的知識得以整理和升華,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總結時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能從今天的學習中得到啟發設想一下如何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嗎?” 再如教學“百以內的加減法”的總結提問“……如果變成上千的數加減你還會嗎?”這些拓展性的問題將指引學生走向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問題雖小,關系重大,一節課成也在它,敗也在它。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會使課堂節奏有張有弛,擦出學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課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