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尹
(廣西省南寧市第二中學 廣西南寧 530000)
淺論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生活中的歷史”
韋 尹
(廣西省南寧市第二中學 廣西南寧 530000)
歷史來源于生活,活躍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從日常的生活中,收集與歷史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素材、情境或問題,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讓歷史課堂教學活水般清清潺潺流動,讓學生在歷史源頭活水中吸取養分,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中學歷史教學 生活中的歷史 課堂教學策略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
歷史來源于生活,活躍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學要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貼近時代,精選具有現實感很強的“生活中的歷史”來入手,從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入手,使歷史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關注時代,培養他們現實人文主義的情感素養。
在以往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歷史教學大都是為了應付考試,“一言堂”、“滿堂灌”是普遍現象,教師講解、概括課文要點,學生則扮演的是聽眾的角色。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被動地接受,抄筆記,背課文,默寫知識點,如此反復。這樣的歷史課堂教學呆板、枯燥,失去了活力,缺少了生命力,而歷史是有生命的,歷史即生活。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歷史課堂,需要的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歷史課堂,這樣才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易于被學生接受的課堂。
歷史絕不是一門只存在于課本當中的學科,生活中處處都有生動的歷史。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它一定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痕跡,而當我們把這些痕跡搬進歷史課堂,成為歷史教學的素材時,它將激活整個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并不是高不可攀,觸不可及的東西,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
例如,我在上“大變革的時代”時,結合2018年是我國的改革開放40周年的紀念日子,指出改革開放使我國,使我們的家鄉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一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大變革的時代”。改革開放的政策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符合國情的路線方針、政策、措施。再進一步提出問題,商鞅變法為什么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讓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也是秦國實現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通過古今對照引導學生得出了重要的歷史結論: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把與教學內容直接聯系的社會熱點引入,讓教學內容和過程不再空洞,發揮了實際功效,學生的學習也由被動變為主動。
新時代的學生,他們成長在一個日新月異的大數據時代,他們可以從網絡、電影、電視劇、雜志、報刊等多種媒體渠道獲取信息,生活中充滿著多元化的信息,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特別是我們熟悉的影視作品,它不僅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其中更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歷史資料。
例如,我在講到西漢漢武帝的時候,就會聯系央視熱播劇《漢武大帝》,講到清朝康熙皇帝的時候,就會聯系大型歷史劇《康熙帝國》,還包括《大秦帝國》、《貞觀之治》、《雍正王朝》等歷史正劇里,更多地尊重歷史事實,戲說的成分較少,而戲劇的矛盾沖突不斷展現,吸引學生樂于觀看。又如講到近代史時,連續劇《走向共和》里的很多鏡頭非常真實地還原了那段屈辱的歷史,像“甲午海戰”、“簽訂《馬關條約》”與“慈禧壽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發人深省。除了連續劇,電影更是學生生活里的常態娛樂形式,《建黨偉業》里的“中共一大”、“五四運動”,《建國大業》里的“重慶談判”、“一屆政協會議”、“開國大典”,《我的1919》里的“巴黎和會”這些場景都鮮活地再現了與初中歷史課本緊密相連的各個重要歷史時刻,激發學生的興趣。此外,像《圓明園》、《大國崛起》、《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歷史資料,它們都是我的歷史課堂里經常引用的歷史素材。
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入手,從學生感受最貼近的鄉土歷史入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每個地區都有一部厚重而獨特的鄉土歷史。教師把歷史教學與鄉土歷史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把歷史知識真正地與自己每天生活的家鄉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鄉土、了解鄉土、熱愛鄉土。
例如,講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可以聯系廣西是五大自治區之一,2018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立60周年大慶等鄉土歷史,立刻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而在我們生活的南寧,壯鄉首府,很多機關單位的門牌上都是用漢字和壯文雙語書寫的,人民幣背面既有廣西的桂林山水,也有壯文,廣西的自治區主席一定是壯族人,少數民族學生高考加分政策等等這些生活中的細節都有助于學生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深刻內涵與作用。講到戊戌變法的“公車上書”時,我會提到在這次挽救民族危亡的洪流中,廣西舉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當時在請愿書上簽名的舉人中,廣西舉人有99名,是人數最多的省份,充分體現了廣西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學生向前輩學習,勇挑重擔。在講到改革開放的“國有企業改革”時,做為一名柳州人,我會用廣西柳州的“五菱汽車廠”舉例,用我生活中的例子,講解改革是如何將原來名不見經傳的“柳州拖拉機廠”變成了今天出產全球神車“五菱宏光”的國際大廠。在講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我會給學生講述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等廣西籍將領的成長故事,用他們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激發學生情感,我還曾帶領學生去過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真實地去探訪我們生活中的鄉土歷史,觸摸那些還在跳動的歷史血液。
總之,把生活中的歷史事實濃縮成具體的案例走進課堂教學之中,把歷史課堂與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能形成一個師生合作,共同神游于過去、現在、未來的美妙的教學境界,從而達到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能力的充分發展的教學效果。在當今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強調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中,要改進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式,就需要歷史課堂向社會、向生活中延伸,去探尋更多生活中的歷史,把冷冰冰的歷史記載與有溫度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生活與歷史應該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