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松(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甘城鄉九年級一貫制學校)
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
王治松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甘城鄉九年級一貫制學校)
合作學習是一種結構化的、系統化的學習策略,其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初中數學是初中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一門重點學科,因此,將合作學習應用到數學教學中是現在初中數學教師密切關注的主題。
初中數學;合作學習;小組
初中數學由于其知識點多,學生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與質量,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有責任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出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助于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因此,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是現在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因此,要想讓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出它強大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學習小組。通常來說,小組成員一般由4人組成,在分組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成績與性格,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帶動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以實現優勢互補。另外,要綜合考慮小組成員的整體水平,盡量保證每個小組的綜合素質相差不多,以促進各個小組的競爭與合作。然后是要進行合理的小組分工。教師要組織各個小組自行決定個人的職責,根據不同的特長、愛好等,選擇適合自己的職責。最后,對各個小組要進行綜合評價,并實行相應的獎勵制度。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要在不斷的評價與反思中才能得到進步。在實行了一段時間后,教師要定期組織各個小組成員進行自我評價與組內評價,以及提出促進小組合作機制的辦法等,并對那些取得較大進步的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號召其他小組向他們看齊,進而激發各個小組成員的斗志,發揮出更大的潛力,在激烈的競爭中達到共同進步。
1.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數學是嚴謹的知識理論,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因此,數學課堂就難免會有些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由于初中生正處在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好勝心的階段,因此,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還能巧妙地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本領,取得更大的收獲,創造價值。比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我們在講“雞兔同籠”問題“雞兔同籠,共35個頭,94只腳,問雞兔各有多少?”時,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更多的簡便的解題方法。我們傳統的解題方法是列方程組求解或者采用假設法,但是學生通過發散思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會發現還有一種更簡便的解法——抬腿法。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探索,然后與小組成員分享交流,不僅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的過程充滿了無窮的趣味,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與激情,還能夠激發他們更大的潛能,培養創造性思維,使他們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2.培養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以合作和互助的形式從事學習活動,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以促進每個人的學習成績為基礎,提高整個小組的綜合成績,從而在不知不覺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比如,在學習“軸對稱現象”時,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生活中有哪些軸對稱的例子,并激勵學生各小組之間進行比賽,以小組為單位,歸納每個人的想法,最后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并對表現好的小組全體成員給予表揚。其中一個小組總結的有“蝴蝶、蜻蜓、臉譜、對聯、窗戶、眼鏡、十字路口”等。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既發散了思維,又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對數學學習減少了距離感,有助于對學生智力的培養。然后,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小組討論,根據生活中的現象以及學生的學習經驗與知識,總結出軸對稱的性質,為接下來的課程學習做好鋪墊。學生在自己的不斷探索中能夠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提高學習成績。在如此的循環中,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就會產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3.端正學習態度
態度決定成敗,學生只有抱著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而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不僅可以在實踐中使小組成員取長補短,還能提升他們的學習態度,進而提高學習成績。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涉及很多圖形,如,三角形、矩形、菱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而其中很多圖形的性質都以平行線的相關知識為基礎,因此,要想學好這些圖形,就要牢固掌握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定理。很多學生在學習這些性質與定理時,總是摸不著頭腦,一片茫然。但是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學生在學習時一邊討論,一邊解決自己的困惑,并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充滿挑戰的一個過程,只有有勇氣的人,才能夠學好數學,從而改變自己以往悲觀的學習態度,懷著堅定的決心進行數學學習。
總之,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的學習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合理地運用這種學習模式,充分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發展自己的個性與創造力,在競爭與合作中進行有效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與質量,促進自身素質的發展。
桑建麗.初中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魯東大學,201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