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釗順(廣東省中山市東升初級中學)
問題導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馮釗順
(廣東省中山市東升初級中學)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合理利用問題導入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廣大教師要立足于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問題導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這一問題。
問題導入;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問題;應用
問題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點。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問題導入,借助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化學課堂的效率。
1.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較低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化學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學生日后學習化學的情況,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影響學生的日常生活。當前,很多初中生都存在著偏科的現(xiàn)象,他們覺得哪一門學科比較有意思,就會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這門學科。相反,他們覺得哪一門學科枯燥無味就會置之不理。所以,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挖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成為老師所關注的焦點。
2.忽視了化學實驗教學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用人單位希望能夠聘用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然而培養(yǎng)人才要從基礎出發(fā),所以在初中階段,教師既要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要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特別是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實驗教學的作用,在實驗中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然而在實際化學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實驗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會讓學生感覺化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久而久之讓學生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師與學生缺乏互動
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會將整堂課的時間都放在講解理論知識上,忽視了學生的接受情況,也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課堂上,教師過分強調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沒有將數(shù)字與文字有機結合起來,這更是讓學生覺得化學學習很無趣。
1.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將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fā)出來。與此同時,在解答化學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合理劃分小組,讓學生自由闡述他們對化學問題的看法,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2.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現(xiàn)階段,不管是社會還是家長都提高了對學生的要求,他們既希望學生學習到相關的理論知識,又希望學生掌握一些社會交際能力與實踐能力。從問題導入在教學中應用的眾多實例中可以了解到,問題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1.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借助問題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當前問題情境法已經(jīng)被運用到教學中,然而化學教師該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呢?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化學教師要將實際生活作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解決生活問題。同時在問題情境中,問題可以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我們以“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教學為例,教師要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同學們,平常在煤爐里煤層上方是否常看到藍色火焰呢?這是為什么呢?同學們又是否聽說過煤氣中毒呢?煤氣是什么氣體呢?它為什么可以使人中毒呢?通過這兩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教師讓學生回顧實際生活中所看到的現(xiàn)象,感受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存在的化學知識,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主動構建新知。
通過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會在生活現(xiàn)象、生活問題的驅使下探索知識,讓學生全面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在課堂中,借助問題引出探究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導入新課之后,教師要將教學目標作為參考依據(jù),引導學生將問題作為主線來開展化學探究活動。在化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小組成員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完成老師所安排的探究課題。
在課堂上,化學教師要提問題,但是所提的問題要圍繞教學目標而進行,同時要給學生留出足夠多思考問題的時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當教師提出問題之后,不要將課堂甩給學生,而是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
我們以“酸和堿之間會發(fā)生什么反應”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之前我們學習了酸和堿兩類不同的物質,如果將它們兩者溶液混合起來,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況呢?隨后教師讓學生猜想,猜想完之后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讓學生將稀硫酸滴入到氫氧化銅中,學生觀察有沒有發(fā)生反應,是根據(jù)什么判斷的,本組成員要一起觀察現(xiàn)象,分析原因。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當學生做完此實驗之后,教師要在此基礎上提問:溶液的酸堿性我們可以用酸堿指示劑來指示,如果我們先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劑,重復上述實驗,又會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小組成員開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每個小組中,發(fā)現(xiàn)小組在探究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或幫助小組成員解決他們在探究實驗中所遇到的問題,以便于小組成員順利完成本次探究實驗。通過探究實驗,學生能夠從分析實驗現(xiàn)象中獲得最終的結論,從而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記憶。
3.重視及時反饋鼓勵引導
學生在探究問題時,要將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作為主線。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其中,發(fā)現(xiàn)學生探究中的問題,及時引導學生。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講授是主要的授課方式,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應運而生。但是有部分教師對這一教學觀念的認識存在偏差:他們認為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師不應該插手。為什么說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呢?因為教師沒有認識到自身的主導性作用。當學生探究問題時,教師沒有鼓勵、引導學生,從而導致課堂探究活動流于形式。
我們以“制取氧氣”教學為例,教師要提出這樣三個問題:問題一,你們知道自然界是如何獲得氧氣嗎?問題二,工業(yè)上需要大量氧氣,你們認為用什么原料制取氧氣又經(jīng)濟又可行呢?問題三:實驗室中如何制取氧氣呢?在這三個問題的引導下,教師讓學生一一思考,從而找到解決這三個問題的方法。然而在解決第三個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小組合作法來讓學生探究實驗室中如何制取氧氣。在學生探究中,教師要深入小組中,告訴學生實驗中應該注意的細節(jié),盡可能降低實驗誤差。
問題導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既要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做到教師與學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從而提高化學課堂的效率。
初中化學教師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這就促使教學模式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即從講授式教學過渡到探究式教學,這樣做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康江蘭.問題化教學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學周刊,2014(8).
[2]陳棟初.為理解而提問,讓學生開動腦筋:Qu:Est教學策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7).
[3]紀載紅.我對“問題化教學”的理解:“問題化教學”校本教研體會[J].學周刊,2014(28).
[4]李小花.淺談記憶方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A].2014 年11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
·編輯 趙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