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杰(江西省景德鎮市十六中學)
信息化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胡杰
(江西省景德鎮市十六中學)
以初中歷史教學中信息化技術應用的優勢為切入點,簡要闡述了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需注意的相關事項,著重探討了信息化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旨在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為同行提供借鑒參考。
初中歷史;信息化;優勢;應用策略
在我國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宏觀教育背景下,各類新技術、新理論被廣泛應用在教學活動中。初中歷史作為初中課程體系的必要構成部分,能夠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需求,是學生整個中學乃至大學生涯中必須修習的課程。然而,新時期下,傳統歷史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社會對歷史教學的要求,必須引入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技術,以強化教學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動初中歷史課堂授課質量的提升。
傳統授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多為填鴨式教學,此種授課方式不可避免地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厭煩、枯燥感受的,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則具有如下幾種典型優勢:
1.信息技術可重現歷史篇章,優化歷史課堂秩序
歷史課程具有綜合性、豐富性、關聯性與過去性等特點,這為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創設了基礎前提,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模擬歷史內容,讓學生體悟歷史課本上無法獲得的身臨其境之感,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某一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激發學生對某時期社會發展的好奇感。
2.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根據新課改相關要求,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初中生思維較為敏捷,想象力豐富,若教師加強該時期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未來的求學之路能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將抽象化的歷史問題轉變為相對形象化的問題,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3.提高學生主動觀察的能力
通過信息化技術,教師可為學生播放與歷史事件相關的影視資料,向學生直觀地展現事件發展的關聯性,幫助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變化過程。譬如,在學習《五四運動》時,教師可通過影視資料再現,幫助學生了解五四運動的進行過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幫助學生分析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原因等。長此以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主動觀察能力。
初中歷史教師需明確信息化技術僅是教師授課的手段之一,不能脫離學生與課堂而單獨存在。在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使用過程。目前,部分歷史教師對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趨向于形式化,對課件內容不加修飾直接使用,會產生冗余現象,許多演示文稿并不能發揮作用,課件太過花哨。所以,在使用多媒體技術時需盡量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
1.利用信息化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多媒體信息化技術能夠充分調動課堂中學生的聽覺、視覺感官,能夠把抽象的知識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譬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禁煙運動記錄,利用禁煙運動向學生陳述林則徐的生平事跡,讓學生思考禁煙運動的重要意義,同時,教師還可通過小組間討論,分析鴉片戰爭之后發生的背景、結果等。
2.利用背景音樂,陶冶學生情操
中國歷史中,既有四大發明、秦始皇一統六國,也有南京大屠殺、八國聯軍侵華,教師在講述不同的知識內容時,可將背景音樂與歷史知識點相結合。例如,在學習《“伐無道、誅暴秦”》中吳廣、陳勝起義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有關視頻,加深體會,利用壯烈的背景音樂,增強學生的聽覺感受,讓學生感悟事件的沉痛性,從而引發出學生的不同反思。
3.信息技術有利于幫助教師解決歷史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
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同樣具有教學重難點問題,有些歷史內容也會讓學生存在晦澀難懂的感覺,例如,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概念區分、近代發展時期我國民族工業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軟件中的視頻與圖片資料可為學生創設出與歷史發展相趨同的情境,并指出其中需重點理解的問題,促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歷史知識。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歷史“南京大屠殺”時,因課本內容敘述較為簡單置辦,僅通過四幅圖片難以讓學生感受南京大屠殺的慘烈與日軍的暴行,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從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在授課時插入《南京大屠殺》紀錄片的片段,雖然片段內容較短,但足以讓學生體會日軍侵略的本質。
綜上所述,信息化教學作為現代化教學方法的一種,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仍容易受各類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還需教師對其做到科學、合理的使用,不能直觀過多,點到為止,從而引發學生對相關歷史事件的思考。
羅智.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5(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