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第六初級中學)
寄宿制初中生活教育的探索
高云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第六初級中學)
所謂生活教育,指通過生活實踐進行教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有利資源開展教育工作。實施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就是要促進學生生活能力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作為寄宿制學校,開展生活教育的探索,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具有廣闊的實踐前景。
1.教育即生活
1919年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概念,并定義為“生活的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的提高進步而教育”。其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內涵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對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我們可以作這樣理解,一是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鏈接,認為過什么樣的生活就要受什么樣的教育,脫離生活的教育是沒有意義的教育;二是生活教育應該關注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三是生活教育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育要尊重教育者的個性,遵循其身心發展的規律;四是生活教育強調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又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
2.生活教育的內涵
教育目標的生活化,即教育要服務于學生的生活。教育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增長科學知識,更需要幫助學生完成對人生意義的求索和生存質量提高的任務,將教育的利他性和利己性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提供動因。
教育內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主要有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生活、交往生活、社會生活。在和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細節中,不斷搜尋有價值的教育內容,不斷擴大和拓展教育的空間。教育形式的生活化,即教育要采取豐富多彩的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心理世界的途徑,讓學生在各種具體的生活場景中,通過主體參與和親身經歷與體驗,豐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完善人格,提升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的養成效果決定生活教育的成果。我校根據寄宿學校學生的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的全方位教育。每年七年級新生入學第一課就是軍訓,我校所開展的軍訓內容中既有一些體質訓練,更有生活能力、學習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讓學生首先樹立規范意識,紀律意識。每學期,以學校校本課程《永城六中學生成長教育讀本》為主要學習內容,認真組織學生學習,使學生領會學校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從而更好地監督自己的言行,通過內省升華意識,培養習慣。學校開展“爭星達標”活動(即爭創“五星級”文明班集體,爭當“十星級”文明學生),促進學校文明創建活動,以文明形象檢查為突破口,倡導生活禮儀教育,營造校園文明友善之風,以加強學生宿舍內務管理為重點,突出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禮行天下,文明一家人”活動為載體,由校園到家庭,由學校到社會,充分發揮文明輻射作用。文明是習慣教育的內涵和目標,擁有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校德育才有了真正的支撐和成效,生活教育的實踐目標才得以實現。
注重以活動為載體,通過活動的開展實現生活教育的目標。學校每月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思想得到感化,行為得到優化,生活能力得到提升。三月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四月開展法制安全教育月活動,五月開展民族精神月活動,六月開展健康教育月活動,暑期開展學生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活動,九月開展“和諧校園”共建活動,十月舉辦全校師生運動會,十一月開展經典誦讀比賽活動,十二月舉辦全校師生文化藝術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也使寄宿生在校生活能力得到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文體特長得到發展,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為創建和諧校園打下堅實的基礎。
社會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每年寒暑假及節假日,學校都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學生小課題研究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融入社會、體驗社會、感悟社會,讓學生從校園的“小社會”走向社會的“大學校”,把自己的所學所想帶入社會生活,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社會閱歷,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真正實踐“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學生在走進現實生活的過程中,通過了解、接觸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體驗社會和人生,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很大的幫助。2015年我校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兩項獲市級一等獎,五項獲市級二等獎,學生小課題、小發明、小制作有十二項獲得市級獎勵。
生活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我們堅信,寄宿學校把豐富生動的生活看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課堂,大力倡導“生活教育”,一定能夠鑄就學生優良的品行,優秀的學習成績,健康的身心和強大的生活能力,“生活教育”的深入開展,必將成寄宿學校的亮麗特色。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