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秀
一次同教師集體備課,當問及上一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時,大多數教師比較茫然,無法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即使談了些內容,大多數教師都是用“估計”“可能”“也許吧”這樣模糊的語言來表述。這使我產生了疑問,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測查,在測查背后又體現哪些教學理論?為此我做了一些研究。
一、測查學生品德與社會課堂學習情況的理論依據
課堂學習情況測查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依據教學目標和方案,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知識和能力增長的情況、情感體驗情緒生活的狀況進行深入的觀察、測量和追蹤,通過信息的收集、分析、對比、反饋,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學情參考,為教師的個別輔導提供學生個體的發展狀況,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本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出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由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情況測查應該依據新課程改革提出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理論,遵循面向測查對象的發展,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發現和發展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主動克服學習障礙、膽怯、封閉、考試倦怠、厭學等問題。還須參照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一是認為學生的學習具有可測性,制定細化具體的教學目標,分清目標的層次和層級性,便于科學客觀地測量。所以陳述目標應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具體明確,要體現學生品德成長的階段性,要具備可測量、可操作的特征。二是學習目標呈金字塔型層次結構,認知領域的層級標準依次是認知、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情感領域的層級標準依次是接受、感悟、價值構建、興趣吸引、價值認同。這樣,標準低級向高級逐級遞進,后一類目標只能建立在已經達成的前一類目標的基礎上,從而形成目標的體系框架。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學習測查要借鑒這種認知和情感層級遞進的理論,了解學生學習發展的橫向對比和縱向發展的情況。須要參考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應該把握學生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和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充分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
二、品德與社會課堂學習情況測查的方法
品德與社會學科學習測查的主要內容是了解學生掌握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常識知識;認識社會事物和現象的能力和方法,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的能力;參與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等。除采取常規的習題測量方法外,還可以采?。?/p>
1.調查診斷法。該方法是在單元教學或者本課開始前、教學進行中,使用調查量表或者問卷,對學習活動之前原有的知識、能力情況以及興趣、意志品質等進行調查。量表的設計要體現出知識類、品德類、行為類、情感類等目標,每類目標要有從低級要求到較高級要求的層次性,對學生現有發展水平進行測量,以便教師了解學生的現有基礎、對課程學習的預備程度和學生的學習愿望,并調整教學計劃,有效實施課堂教學。如《尋路與問路》單元教學前,以診斷調查表的方式呈現:我所在的學校名稱、學校大門朝向、學校附近的小區、學校周圍我最喜歡的地方、可以到達學校的公交車及駛來方向、我認識的交通標志、我還知道、我感興趣的、想要知道的。在開始學習之前,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興趣情況從單一的知識到復雜的應用進行評估,使教學更加適合于學生的需要和背景。
2.觀察分析法。觀察分析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然條件下學生出現的行為進行觀察、考察、研究的一種方法。觀察分析法既適用于測量那些不容易被量化的表現,例如學生的興趣愛好、優缺點、學習態度、合作精神、習慣特點、性格特點等學生自身情況,也適用于技能量化測量,如唱歌、跳舞、繪畫、手工制作、創意設計等。在測量前確定觀察目的、觀察的內容,并設置好觀察過程中須要改變的方式或場景(如個體學習向群體學習的轉化、教師有意義的傳授向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轉變等),使學生在這些特定的條件下進行活動,以獲得合乎實際目的的材料。測量的結果可以通過性質描述和簡單的數字記錄來完成。觀察分析法直接、及時、具有普遍性,并且把學生放在真實的情境中,更有說服力。在后繼學習中,還可以反復觀察,實現測量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但觀察分析法也容易受到非既定條件的影響,且容易受到教師本人的信息獲取能力、組織設計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的影響,同時觀察分析法也存在著一定的盲區、盲點,如學生的外在表現是否是其內心真實世界的外顯,學生的道德行為與其道德修養是否關聯等。
3.互動窗問效法。通過指導學生制作小海報、標語,設計小標志、宣傳口號等小展示“窗口”,運用課堂學習的知識,表達學習情感,學生可以添加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理解,體現情感變化過程。制作的過程不局限于時間和地點,可以在課堂、在課余時間,在學校、家里、觀察現場,對制作的評價可以是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聯評、教師展評。在評價的基礎上,可以提出些小問題,實現學習效果的追問,引發學生的自覺思考。如在四年級《交通與生活》中,設計“交通安全提示標語”,為家庭和學校設計“交通提示標志”,并制作成“交通安全海報”等。
4.習作測量法。在某一單元學習結束后,請學生根據本單元所學知識和自己在課外搜集的資料,對某一事物進行“論文”式總結。教師根據學生的態度、知識掌握、興趣投放、認知情況等方面綜合分析學生對本單元知識要點的掌握和后繼學習能力的發掘,對學生提出鼓勵性、啟發性、引導性、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向更深層次的學習發展,鼓勵他們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表達對生活規則的遵守、對責任的擔當和對生活的熱愛。如在學習五年級《追根尋源》第一、二課《吃穿住話古今》課后,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任選吃、穿、住一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說說自己喜歡哪一階段的事物,并說明本階段事物的特點,再現一下未來的樣子。
5.成長檔案記錄法。根據每一學段學生的特點,設定學習單,在品德與社會學科螺旋上升的結構體系下,清晰地展現學生的成長,反映出學生的綜合優勢和潛在能力,讓學生對自己產生“悅納”之心。搜集整理學生日常課程中所繪的手抄報、學習單、小報告、發明制作、小論文、優秀作業等內容,可以以學生的道德與習慣、成績與方法、興趣與愛好、身體與健康、興趣與特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發展作為測量的著眼點,更加系統、縱向地對學生進行測查。
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堂學習測查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發展過程,只有堅持不懈地跟蹤學生學習的軌跡,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的成長變化,不斷充實課堂學習測查的方法體系,健全完善課堂學習測查制度規范,才能為改進教學策略,增強課堂活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