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璐
【摘 要】目前我國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巨大壓力,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不僅對社會主義發展有阻礙性還會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不利于我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本文通過對就業市場的研究,分析了大學生就業現狀,指出了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G47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198-01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
2015年全國有749萬大學生畢業,這個數字無形對大學生產生了巨大壓力,一定程度上磨滅了大學生的信心。受市場經濟的沖擊,大學生們在業過程會存在以下問題: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用人單位難度高;找到一個安定穩定的崗位很難;專業對口的行業很少,要想把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工作中的概率非常小。當下,大學生的就業不僅影響著高校的平穩發展,也對國家的人力資源配置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國社會主義要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二、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畢業生綜合素質不高,專業水平不夠,達不到企業的要求。目前,社會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對孩子的縱容嬌慣使他們在大學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習觀念。很多學生為了拿文憑而混日子,不靜下心來學習,社會交際能力差、語言表達力和動手能力不強,不能很快上手新的工作。這就使得用人單位對近年所招聘的大學生,滿意程度低,也是造成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
2015年前后,參加就業人口非常大,達到9.3億人口。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人口密度大嚴重制約著經濟發展,影響著我國大學生的就業。21世紀以來我國大學生每年的增長以60萬的增長量在增長。為了獲得招生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高等院校的擴招,使許多畢業生沒有辦法在就業大軍找到自己合適的崗位。相同專業的畢業生對就業產生的壓力非常大,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供求關系急劇傾斜,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和畢業生的數量形成供小于求得不平衡發展關系,導致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
很多大學生畢業后的選擇方向是沿海發達地區,這就造成了西北偏遠地區的去向的人數少。很多大學生眼高手低,高薪工作沒能力勝任,一般工作不想去做,也是導致就業難的原因。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人才交流市場的主渠道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用人單位不知道去哪兒尋找人才,畢業生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就業信息發布不及時,了解就業渠道不夠寬廣,社會對人才的應用度不夠等多方面的問題。
高校擴招導致一些高校畢業生質量下降,主要原因是因為師資力量不雄厚,沒有辦法適合教學所需要。我國的大學畢業水平不高,不能與社會發展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相匹配,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性,教育想改革沒有成效。高校為了模仿西方發達國家的課程設置以及達成經濟利益,開設很多熱門專業來招攬新生,使得大批的專業相同的畢業生涌現。這些專業相同的學生沒有強大的理論知識也沒有受到專業嚴格的教育訓練,這和高校教師的執教綜合實力有著密切關系,高校教師綜合素質不高,也是致使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在畢業兩年內能適應工作的畢業生不多,高校的師資和教材以及實踐教學水平都不能滿足社會對熱門專業學生知識的要求,畢業生很難得到認可。
三、解決大學就業困難的對策
以市場為導向,強政府的調控宏觀,經過學校推薦、學生本人和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的政策為輔助,來加大對大學生就業的解決。在以市場為主導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的自主擇業和就業觀念增強,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目標性增強。所以大學生的就業和擇業觀念就會變得不再盲目而是有定位性和規劃性。
不斷加強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引導和導向,幫助大學生妥善處理好經濟的不斷增長和如何擴大就業的問題,堅持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念。理清楚如何發展思路和發展導向。積極努力的開發不同的社會工作崗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出臺有利于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扶持政策并且落實到實處,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平臺尋找商機。構建大學生畢業生服務體系,構建網絡就業信息技術,實現人才資源的即時互通共享。加強就業創業指導為手段,積極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我國高校做好本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提高就業指導中心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使他們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就業形勢,并且發布在本校的就業平臺上,不斷鼓勵學生的就業熱情,把正確的就業和擇業觀點教授給學生,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工作,切實做好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新世紀的大學畢業生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的今天要樹立正確的就業和擇業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在面對挑戰的同時,使其轉化為一把雙刃劍,抓住市場經濟的雙杠克服一切干擾,正確對待就業的挫折調整好心態,保持健康陽光的心態,相信總有一天會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發揮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傅東.“關注民生,促進就業”專題[A].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及促進就業的政策[C].北京:中國財政雜志社,2008.
[2]楊宜勇.2007: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