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埋線療法配合中藥治療肝胃氣滯型慢性胃炎的觀察
李宏軍劉迎輝楊東洋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院,467099)
【關鍵詞】慢性胃炎;肝胃氣滯型;埋線療法;中藥治療
慢性胃炎是由于各種原因所引發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改變,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發展緩慢,常反復發作,從而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情緒改變。目前,西醫認為其發生與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十二指腸反流致胃黏膜損傷及HP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1],而患者情緒的調節不僅能顯著改善上述癥狀,而且也可預防疾病的反復和向萎縮、潰瘍及癌變發展。臨床工作中發現本病經常反復發生的病例越來越多,有些患者雖然正規治療并配合應用抗焦慮抑郁等藥物治療,但臨床癥狀卻未見明顯改善,筆者采用埋線療法配合口服中藥治療慢性胃炎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篩選2009年2月—2014年8月在我院門診或住院的患者,符合2000年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制定的診斷標準[2],參考2003年大連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制定的內科分級診斷標準[3],共獲得病例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噯氣、反酸、惡心、干嘔或嘔吐、食欲不振等,經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組織學切片檢查HP陽性或陰性。中醫辨證屬肝胃氣滯型,辨證標準參照《實用中醫消化病學》[4],主要表現為胃脘脹痛,兩脅脹悶,遇情志不遂則加重,噯氣或矢氣則舒,易怒、善太息,胸悶食少,泛吐清水,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排除對象:①年齡≤18歲或≥70歲,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不能依從胃鏡檢查者;②近1個月使用抗HP藥物,合并消化性潰瘍、嚴重心、肺、脾腎等伴隨疾病,妊娠或哺乳者,精神病患者;③有藥物過敏史;④治療不合作者;⑤療程超過2個月者。
將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36~70歲;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35~7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鎂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011068)20 mg/次,2次/d,口服;枸櫞酸莫沙比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20031110)10 mg/次,3次/d,口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丹麥靈北制藥有限公司,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30126)早晨、中午各1片,口服。治療療程2周。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埋線療法及中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6 g,白芍15 g,枳殼10 g,川芎10 g,香附10 g,木香6 g,丹參30 g,莪術10 g,當歸10 g。
埋線治療方法:取穴:太沖、合谷、足三里、內庭、中脘。埋線操作:患者取仰臥位,暴露下肢及腹部。醫者選取穴位做好標記作為進針點,常規消毒,用一次性埋線包一次性無菌3×0號羊腸線(每穴1根,長2 cm)注入一次性埋線針快速刺入穴位的肌層,深度3~4 cm,將單芯向前推進邊退針管,把羊腸線埋入穴位中,再用碘伏消毒后貼上創可貼,囑患者3 d不能浸入浸濕,以防感染,用15號針埋線,15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療程結束4周復查胃鏡,記錄治療后癥狀改善及胃鏡檢查結果。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癥狀消失,胃鏡復查慢性胃炎消失為治愈;癥狀明顯好轉,胃鏡黏膜病變明顯減輕為顯效;癥狀好轉,胃鏡復查黏膜病變減輕為有效;服藥后癥狀無變化為無效。
結果:經治療后,治療組治愈12例,顯效10例,有效6例,無效2例,有效率93.3%;對照組治愈10例,顯效6例,有效5例,無效9例,有效率70.0%。2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消化道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消化道癥狀改善情況比較[例(%)]
討論
慢性胃炎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療法,一般主張無癥狀者無需進行治療。若有癥狀可參考下列方法進行治療:①避免引起急性胃炎的因素,如戒除煙酒,避免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及藥物如NSAID等。②飲食治療:原則與潰瘍病相似,多次少餐,軟食為主,避免生冷及刺激性食物。③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HP)相關性胃炎需進行根除HP的治療。而其他慢性胃炎尚無特效療法,大多不能使胃炎逆轉,因此主要是對癥治療。近10年來發現HP與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動性胃炎的關系密切,為慢性胃炎的治療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對HP陽性慢性胃炎患者應采用抗HP治療。HP的消滅有助于活動性炎癥的恢復。試驗證明HP需聯合使用抗生素,包括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HP的復發和耐藥是2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些治療方案停藥后HP很快再度繁殖,一般認為在停藥后1個月HP陰性者,患者常于12個月后仍保持HP陰性(即HP根除)。單用一種藥物容易引起HP耐藥,并且近年來隨著HP對甲硝唑、克拉霉素耐藥率的不斷上升,聯合鉍制劑如枸櫞酸鉍鉀或膠體鉍能增強HP清除的效果,因此目前多采用四聯療法,并取得較好的HP根除率,最高達86%以上。常用的聯合方案即鉍劑四聯療法。但是近幾年來臨床中觀察到很多不同種類的胃藥副作用也不一樣,大部分胃藥對胃、肝臟、腎臟等臟器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會殺死人體內的有益菌使胃的保護能力下降,使人體免疫能力下降,近幾年來還發現HP清除后患者食管癌發生率增加。
隨著社會的發展,因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性增強等因素引起的過度精神緊張與適應不良所導致的疑難病的發生率日漸增高。精神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都與心理應激有關[5]。中醫學認為,這些病癥的發生發展都可以從情志角度考慮,應根據“肝主疏泄”的理論進行辨證。西醫學研究發現,胃食管反流患者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異常表現,在心理應激時,胃動力顯著降低,胃排空延遲,精神心理因素可通過介導神經系統和胃腸激素等影響食管括約肌壓力和食管功能[6]。李志等[7]通過對精神心理因素與胃食管反流病關系密切,中醫不同證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癥狀表現,而肝失疏泄,肝氣促脾胃消化的功能失常會導致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中醫辨治本病時應重視疏肝解郁,調暢氣機,同時配合精神療法,才能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慢性胃炎可以歸結于中醫學的“胃脘痛”范疇,肝胃氣滯證是其臨床常見的變證分型之一,常用方劑為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出自《醫學統旨》,為疏肝理氣之代表方劑。功能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主治肝氣郁滯證。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為君。香附理氣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氣以止痛,二藥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經之郁滯,并增行氣活血止痛之效,共為臣藥。陳皮、枳殼理氣行滯,芍藥、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之功。
近年來針藥并用的臨床價值越來越為中醫學術界所認識[8],“針藥互補”或“針藥優勢互補”等提法亦見于針灸醫生的臨床經驗、介紹類文獻和臨床類文章,并對針藥并用的作用機制進行探討。
針藥并用治療復合證候的患者時,醫生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按照“理法方藥”或“理法方穴”的臨床思維,利用針灸和藥物各自的優勢,可以使針灸和中藥各自發揮其所長。如葉險峰等[9]主治痰瘀交阻于心肺時,可以取膻中、內關等穴寬胸理氣,益氣安神,以中藥六君子湯健脾化痰補益肺脾治本,結合溫灸中脘穴,即能通降胃氣,理氣建中,補而不滯。在這一治療過程中針、灸和藥三種療法皆遵循著辨證論治的原則,但分別被賦予了不同的任務[10],本研究運用穴位埋線療法突破傳統針灸經絡理論,而腸線在局部吸收液化中,長效刺激腧穴,更加強了針刺的作用和延長針刺的定期效果,更有助于臨床醫生在充分運用的針灸和中藥功效技術基礎上提高針藥并用這一方式的針對性,從而減少重復治療,具有較大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葉任高,任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9-380.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0,20(3):199-201.
[3]中華醫學會會消化內鏡分會.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2):77-78.
[4]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實用中醫消化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55-158.
[5]敖海清,徐志偉,嚴燦.心理應激相關疾病的研究探要[J].中醫藥學刊,2004,22(8):1414-1415.
[6]郝悅,黃裕新,王景杰.心理性應激對大鼠胃排空的影響及胃粘膜的損傷[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2,23(7):603-605.
[7]李志,肖國輝,陳擁軍,等.精神心理因素與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證型相關研究[J].江蘇中醫藥,2009,41(7):24-25.
[8]韓彬,吳中朝,陳仲杰.論針藥并用在中醫臨床中的核心價值[J].中醫雜志,2013,54(14):1179-1182.
[9]葉險峰,李成文,張會芳.徐靈胎針灸思想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7):545-546.
[10]張平,余小萍,劉泉,等.健脾化痰方加溫灸中脘治療輕中度穩定期肺脾氣虛型COPD患者的療效及生存質量評價[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5(4):51-54.
(收稿日期201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