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王建昌 周云飛
(空軍總醫院干部病房,北京 100142)
?
老年不同類型房顫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
張婧王建昌周云飛
(空軍總醫院干部病房,北京100142)
〔摘要〕目的觀察不同類型老年房顫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應蛋白(CRP)水平,探討其與房顫的關系。方法選擇住院的老年房顫患者83例,其中30例陣發性房顫,28例持續性房顫,25例永久性房顫患者,竇性心律30例(對照組),分別檢測患者血清中Hcy、CRP水平,同時應用超聲心動圖測定各組左心房內徑(LAD),并對各指標作相關性分析。結果①血清Hcy、CRP及 LAD值永久性房顫、持續性房顫組、陣發性房顫組均高于對照組,永久性房顫組及持續性房顫組高于陣發性房顫組(均P<0.05);②房顫患者LAD與Hcy、CRP呈正相關。結論炎癥和氧化應激可能參與了左心房的電重構及結構重構,并促進了房顫的發生、發展。
〔關鍵詞〕房顫;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
第一作者:張婧(1978-),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老年心血管病研究。
房顫的持續存在容易并發心力衰竭和腦卒中,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以往認為,房顫的發生可能與遺傳因素、離子通道和電生理特性有關,近年研究報道,炎癥和氧化應激可能參與了房顫的發生〔1,2〕。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3〕,有關Hcy與房顫關系的報道較少,C反應蛋白(CRP)是目前公認的炎癥標志物,本研究擬觀察房顫患者及竇性心律研究對象的血清Hcy、CRP水平及其與左房內徑(LAD)之間的關系。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 113例住院診治的老年患者,均為男性,其中對照組為竇性心律組,無房顫發作史;房顫患者共83例,參照2010歐洲心血管病學會(ESC)房顫命名和分類方法,分為陣發性房顫(指房顫持續時間 < 48 h,可自行終止)組30例、持續性房顫(指持續時間>7 d的房顫,或者需要轉復治療)組28例以及永久性房顫組(房顫已為患者及其經治醫師所接受,不再考慮節律控制策略)25例。排除標準:存在心臟瓣膜疾病或心臟瓣膜手術史的患者;未經控制的糖尿病;嚴重高膽固醇血癥;低蛋白血癥;發熱患者;NYHA心功能Ⅳ級;自身免疫性及變態反應性疾病;近期(2 w內)有明確感染、外科手術及創傷史;長期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患者;不穩定型心絞痛、60 d內有急性心肌梗死或腦卒中病史者;明顯肝腎衰竭及惡性腫瘤病史;瓣膜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正在使用抗凝藥物或停藥不足5個藥物半衰期患者。
1.2方法所有對象晚間禁食8 h以上,于第2日清晨抽取肘靜脈血8 ml。測定生化全套(血脂、血糖、腎功能等指標)、血清Hcy及CRP水平。血清Hcy采用熒光免疫偏振法檢測。CRP放射免疫比濁法檢測。所有患者均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測量心臟各腔徑,評定心臟各瓣膜結構與功能情況,記錄左心房前后徑(LAD)數值。

2結果
2.1一般資料比較各組間年齡、體重指數(BMI)、冠心病、收縮壓(SBP)水平、肌酐(Cr)水平、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空腹血糖(FPG)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數(LVEF)值,各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的基線一般情況±s)
2.2各組Hcy、CRP、LAD值比較房顫組Hcy、CRP、LAD值高于對照組(P<0.01),持續性房顫組Hcy、CRP、LAD值高于陣發性房顫組(P<0.05)。永久性性房顫組Hcy、CRP、LAD值與陣發性房顫組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各組Hcy、CRP、LAD值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1)P< 0.01;與陣發性房顫組比較:2)P<0.05
2.3Hcy、CRP與LAD相關性分析房顫患者Hcy與LAD進行秩相關分析,發現兩者之間有正相關關系(r=0.45,P<0.05)。CRP與LAD進行秩相關分析,發現兩者之間有正相關關系(r=0.58,P<0.05)。
3討論
房顫有著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尤其是腦卒中的危險性比竇性心律者要高近5倍,并且這種危險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房顫的發生、發展的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心房重構,特別是結構重構是房顫發生和發展的核心環節,心房肥厚、擴大、纖維化影響心房肌的傳導和不應期,促進了房顫發生和維持。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是房顫發生與維持的重要因素。
CRP被視為炎癥、感染和組織損傷急性期反應的非特異性產物。對于CRP與房顫的關系,近年來一直是各家研究的熱點。Bruins等〔4〕首次報道了房顫與炎癥間可能存在聯系,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的患者CRP 水平在術后第2天達到高峰,這個時間正好與術后出現房顫高峰時間吻合。王賽英等〔5〕研究表明,房顫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持續性房顫組的hs-CRP 水平又明顯高于陣發性房顫組,認為炎癥參與了房顫的持續。本研究與上述觀點相一致,炎癥反應參與了房顫的發生、發展。這表明CRP心可能激發了房顫的發生,并可能通過心房的結構重構參與了房顫的維持。
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謝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產物。研究證實,升高的血漿Hcy是心、腦血管以及周圍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6〕。關于房顫與Hcy 國內外研究相對較少,Marcucci等〔7〕報道在非瓣膜性心臟病患者血漿Hcy水平是增高的,但是沒有進一步證實Hcy與心房大小的關系。Shimano等〔8〕研究也表明持續性房顫患者Hcy水平較高,進一步證實Hcy水平與LAD大小明顯相關,同時還提出Hcy水平增高是接受了射頻消融治療的房顫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測定房顫患者的Hcy水平對管理有心血管風險的房顫患者可提供有用的信息。高水平的Hcy可增加持續性房顫患者腦卒中的風險,并且還可以導致房顫患者心房結構的改變和電重構〔9〕。Naji等〔10〕研究了經成功電復律為竇律的房顫患者,顯示伴有高水平的Hcy的患者房顫復發率高。本研究中,陣發性房顫組、持續性房顫組均存在血Hcy升高,而持續性及永久性房顫組Hcy水平又高于陣發性房顫組,陣發性房顫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目前認為高Hcy可抑制一氧化氮(NO)的合成并促進其降解,使過氧化物產生過多,激活炎癥反應,從而損傷內皮,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及激活血小板黏附,易發生血管收縮和血栓形成,提示房顫患者存在炎癥反應,高Hcy參與了房顫的發生與維持。LAD反映了心房的結構重構,LAD的增大可導致心肌超微結構呈不均一性損害加重,導致心肌自律性、興奮性異常增高,房顫發生概率增加。同時,左心房增大伴隨心房組織被纖維組織替代,心房組織的傳導性不均一,這種結構改變使得易于在房內形成多個微折返,為心房顫動的持續創造了條件。另外,心房顫動本身持續存在可能促進左房增大,兩者之間互為因果,提示高濃度的Hcy、CRP水平促進了房顫的持續,進一步證實炎癥參與了心房的重構。
本文發現,盡管房顫各亞組Hcy、CRP水平及LAD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但持續性房顫組和永久性房顫Hcy、CRP水平及LAD無顯著差異。故認為炎癥反應的持續存在可能引起心房重構,又促進了房顫呈持續性發作,反復發作也可能引起心房結構變化,成為持續性房顫形成的基礎。因此早期轉復竇性心律,預防房顫反復發作并持續存在,以及對炎癥的早期干預,應當是積極且有效的,為房顫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本文結果顯示房顫患者血Hcy及CR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推斷房顫形成過程中有炎癥參與,并且持續性和永久性房顫組高于陣發性房顫組,故推斷炎癥的持續存在可能引起心房重構,又促進了房顫呈持續性發作,反復發作又可以引起心房結構的改變,成為持續性房顫形成的基礎。進一步分析,顯示Hcy及CRP與LAD均呈正相關,提示研究表明心房組織的炎癥可導致心肌細胞的變性、壞死、凋亡、纖維化及斑痕形成,引起心房電重構及結構重構,使心房肌的非均一性和各向異性增加及傳導速度減慢,有利于折返的形成,從而促進了房顫的發生與持續。
4參考文獻
1Engelmann MD,Svendsen JH.Inflammation in the genesis and perpetu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Eur Heart J,2005;26(20):2083-92.
2馮達應,陳小平.心房顫動與炎癥和氧化應激〔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6;27(3):352-5.
3Zylberstein DE,Bengtsson C,Bjorkelund C,etal.Serum homocysteinein relation to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from coronary:a 24-year follow-up of the population study of women in Gothe burg 〔J〕.Circulation,2006;109(5):601.
4Bruins P,Te Velthuis H,Yazdanbakhsh AP,etal.Activation of the complement system during and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postsurgery activation involves C- reactive protei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arrhythmia〔J〕.Circulation,1997;96(10):3542-8.
5王賽英,傅國勝.房顫患者C反應蛋白和氧化應激因子的檢測及意義〔J〕.浙江醫學,2011(6):807-9.
6李水泉,柳茵,劉維軍,等.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關系的研究進展及臨床意義〔J〕.北方藥學,2011;8(1):83-4.
7Marcucci R,Betti I,Cecchi E,etal.Hyperhomocysteinemia and vitaminB6 deficiency:new risk markers for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Am Heart J,2004;148:456-61.
8Shimano M,Inden Y,Tsuji Y,etal.Circulating homocystein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J〕.Europace,2008;10(8):961-6.
9Van Wagoner DR.Is homocysteine a mediator of atrial dysfunction or just another marker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Europace,2008;10(8):899-900.
10Naji F,Suran D,Kanic V.High homocysteine levels predict the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successful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J〕.Int Heart J,2010;51(1):30-3.
〔2014-06-17修回〕
(編輯曹夢園)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3-0583-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