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風
(壺關縣教育局 山西長治 047300)
淺談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張志風
(壺關縣教育局 山西長治 047300)
在生活中我們都認為閱讀只與語文有關,數學是與思維聯系的,認為數學只能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其實不然。在數學學習中也離不開閱讀和閱讀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 閱讀 培養
小學時期是教育的最關鍵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學生就像一張白紙,我們教師在這段時間內在白紙上寫的內容多少將會影響學生以后的學習,如果我們教師書寫的內容足夠的多,學生的數學基礎就夯的越扎實,以后的學習也會更輕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閱讀教材的興趣,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教材,尋求問題的答案。 例如,教學“雞兔同籠”問題。課始,讓學生嘗試解決古代名題“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 有部分學生在嘗試解決后急切想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確,還有部分學生為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著急。此時,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例題“雞兔同籠,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只腳。雞盒兔各有幾只?”的解法,滿足了學生的自主尋求答案的需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在質疑中閱讀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剛開始閱讀數學課本時,學生可能會走馬觀花的瀏覽,根本不知道讀什么、怎么讀。老師可以適時“設疑”,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動進行“加工”。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先是引導學生根據除法中的“商不變規律”,通過猜測、驗證,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為:“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然后教師通過連續追問,啟發學生深入思考。
追問一:請再讀這句話,猜想中說的可是“數”,而不是“整數”。可我看到你們驗證時舉的所有例子都是“整數”。我們還學過什么數?以它們為例,猜想也成立嗎?(學生舉例驗證)
追問二:翻開書,書上有“在一個分數里”。請問:我們一共學過哪幾種分數?你們舉的例子都是“真分數”。那么對于“假分數”和“帶分數”,這句話也成立嗎?(學生舉例驗證)
追問三:(1)“性質”要求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如果“不同時”會怎樣?
(2)迄今為止,除了乘除,我們還學過加減,如果把“同時乘或除以”改成“同時加或減”,又會怎么樣?
(3)“性質”中要求“不為0的數”,如果為0,會怎樣?
通過這樣的質疑、追問,學生觀察得更仔細,思考愈加周密。久而久之,學生在閱讀時,也會抓住關鍵,多問些“為什么”,思維的深刻性隨之得到培養。
2.邊閱讀邊思考
閱讀不能只是用眼瀏覽,而應是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充分協同參與。一是提倡學生逐字逐句默讀,反復咀嚼;二是教會學生運用各種符號把重要內容做好記號,如用“曲線”標明重點詞語,用“?”標出有疑問的地方,用“…”表示注意等;三是引導學生用提綱式標題摘錄要義,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的感受與認識,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實例解釋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比如,“循環小數”的教學,學生閱讀書上的概念時,嘗試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
3.在比較中閱讀
數學內涵的真正獲得離不開比較、辨析活動。比較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同類題目的比較,也可以是新舊知識的比較。
比如,教學“用分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時,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自學例題,教師給予自學提示:本題中單位“1”的量是誰?知道了沒有?與前邊用乘法解答時有什么區別?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在關鍵處的激疑點拔,有助于學生深化理解新知。
1.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理解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那么,為了“不需要教”,教師應該“怎樣教”呢?筆者認為,教師要真正轉變觀念,把學習的權力、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逐步養成在做題之前先去閱讀題目要求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獨立閱讀的能力。
2.培養學生閱讀數學教材的習慣
數學教材是學生學習材料、閱讀材料的來源,而不僅僅是教師自己講課材料的來源,更不能變成“習題集”。為了增強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興趣,可以精心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閱讀。
比如,教學“周角”時,預設會有部分學生易受“周角”表象的干擾,會誤以為“周角就是一條射線,射線也就是周角”。在教學認識“周角”后,讓學生判斷“周角就是一條射線”的說法是否正確。果然,學生間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此時,教師不給予簡單的判定,而是要求學生去閱讀教材中“周角”的定義,自我釋疑。通過閱讀,進一步明確:周角作為一個角應該有一個頂點,它的兩邊是從頂點引出的的兩條射線,而這兩條射線位置恰好重合。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辯論和對教材的認真研讀,學生理解了周角和射線的區別,牢固掌握了概念。
另外,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編寫由詳到略的閱讀提綱,以促使學生迅速把握教材中的要義,使他們逐漸掌握數學閱讀的一些技巧。
3.培養學生解題前仔細閱讀題目的習慣
教學中,常發現有的習題學生解答不出時,只要教師讓他將題目重讀一遍,有時甚至讀到一半時,他就會叫道‘哦,原來如此!我會做了。”更有不少學生由于沒有仔細讀題,對題意一知半解,造成了許多不應該出現的錯誤。諸如此類問題出現的原因一般都與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很大關系。教學中,我常要求學生“讀題三遍再下筆”,第一遍先通讀題意;第二遍會用自己的話解釋題意;第三遍要找出關鍵點,找出數量關系。學生逐漸養成了解題前認真閱讀題目的習慣,正確率也大大提高。
4.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
將數學閱讀延伸至課外,不僅可以使學生利用更多、更廣的渠道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學生在收集、閱讀、展示中的體驗,讓學生們在參與中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比如,學習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后,可讓學生課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數的特征”;學習了“比的意義”后,引導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比”,了解“黃金分割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習了 “我會用計算器嗎?”之后,安排學生搜集“計算工具的演變、發展過程”的相關資料,做成“數學小報”在班級展示。
另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重點推薦一些數學科普讀物和以小學生為讀者對象的數學期刊、報紙,如《故事中的數學》、《數學小靈通》、《小學生數學報》等,作為他們長期的課外閱讀材料。久而久之,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數學視野,還使數學課外閱讀這一學習過程成為他們的自主行為,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