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新
(遼寧省朝陽縣北四家子鄉中心小學 遼寧朝陽 122000)
淺議小學科學探究
王曉新
(遼寧省朝陽縣北四家子鄉中心小學 遼寧朝陽 122000)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睂W習方式的改變是本次教學改革的最突出特點,徹底改變傳統的“背書式”接受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和體驗,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科學原理的思考,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
小學 科學探究
科學是小學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科目,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科學課程教學,可以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啟蒙學生的智慧,為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整體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從整體上看,小學科學教學仍然處于低水平狀態,學生的科學課程學習質量和學習水平,有待改進和提升。因此如何根據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實際,提出相應的課程教學策略,切實改進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成為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觀察、分析是學生們必須具備的能力。學生良好的觀察心理品質和觀察分析能力是在是科學教學過程中,通過針對性的培養逐步形成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進行引導,可用簡潔恰當的語言、文字和圖示。準確展示實驗現象,使學生在觀察時達到心明(目的明確,理解準確)、眼亮(整體到局部,重點到一般,全程到瞬間),觀察清楚。不同的實驗有不同的觀察要求和重點。如水的三態變化的實驗:觀察的是燒杯里的水沸騰與玻璃片的水珠的凝結現象,怎樣觀察,教師要及時引導,步步深入。此外,對不同實驗中相同的操作也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觀察現象,分析作用的異同。例如,物體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跟什么有關的實驗時,就要引導學生根據水溫的對比、攪拌與否、顆粒大小等方面去仔細觀察和分析。
《科學》教學中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意識,教師在設計科學探究形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學探究過程有7個要素,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過程都要完成這7個要素,有時,只有部分內容適合科學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充分考慮,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探究形式?,F在的《科學》教材的設計也體現了“用教材教”的觀念,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學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動植物作為研究的對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對學生,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科學探究。另外,教材還安排了自由研究內容,這些都體現了“以人為本”思想,最終實現育人的功效。
與傳統教學很大的區別在于:科學探究性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的分工明顯不同。比如: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提不出來,教師一著急就直接告訴學生,教師應該冷靜地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是應該組織學生去分析問題出在哪兒。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多動眼 “看一看”, 多動腦 “想一想”, 多動口 “說一說”, 多動手 “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操作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
“體驗”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必需的,學生只有在參與中去深刻體驗成功,體驗挫折,體驗合作,體驗質疑,體驗挑戰,才能健康成長。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條件,學生的表現會讓我們去喝彩!即使探究失敗了,對學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的。使學生體會到“原來科學研究這么不容易,科學家真了不起?!比纾涸诮虒W《觀察與描述》時,學生通過各種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發現的秘密,體驗到了觀察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特別是通過“摸物游戲”,使學生的興趣高漲,雖然有的學生沒有說出摸到的是什么物體,但這使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各種感官協調工作的重要性。
探究活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探究某一項科學內容的結果,而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探究精神,進而推動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并將這種習慣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促使學生從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中發現更多的科學知識。比如,學生由家人為不同品種的花卉澆水的頻率和多少入手,探究植物不同的生長習性;學習了“天氣”以后,學生主動觀察不同季節植物的生長狀況,各種天氣現象預示的天氣變化,以及動植物對天氣變化表現出的預先表現等;學生看到蠟燭燃燒,會對其制作材料、燃燒過程進行探究,其中會涉及到物質狀態的變化等。這種探究不受預設的限制,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但是,正是這種隨時、隨地的探究,能激發出學生創新的靈感和智慧的火花。
這種探究性學習的延伸,實現了科學學習探究的常態化,推動了學習的開放性,符合新課程理念倡導的開放性學習,也符合科學學習的特點。
當然,在科學探究實踐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在探究性學習初始階段,會表現出一定的混亂、無序,學生不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或者探究不出明確的結果,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但是,這是推行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都會遇到的問題,只要教師有耐心,以科學的方法進行引導,學生定能在教師的帶領下掌握這種學習的要領,并漸入佳境。
[1]張偉峰.小學科學課堂合作探究教學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11,(9).
[2]江美華,潘瑾.小學科學開展中長周期觀察活動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