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發
(江西省大余縣新城鎮周屋小學 江西大余 341501)
新形勢下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研究
李鵬發
(江西省大余縣新城鎮周屋小學 江西大余 341501)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已經成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落實《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轉換自己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學習環境,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從農村豐富的生活中提煉寫作素材等,以此全面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入優秀的人才。
農村教育 小學語文 教學質量 教學理念 寫作素材
在呈現差距日益增大的形勢下,小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構建和諧校園,提高教學質量,才不會讓農村孩子輸在教育起跑線上,讓他們與城鎮學生相比有著更大的競爭優勢,也為他們將來走出農村,貢獻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提高小學教學質量,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圣神使命。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教學沿襲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教師為中心,在課堂上,教師是權威,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執行者及考核者,全部包辦了學生教學過程,厲行自己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模式是單向的、被動的,學生對教師充滿畏懼之情,無形之間拉開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認清這一點,認真學習《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推行素質教育的要求,認清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形勢,轉換“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盡最大力度,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上,踐行這一教學埋念。在這一教學埋念指導下,充分發揮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并以此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思維等,這樣學生就會對學習語文知識充滿興趣,以此提高語文教學的成績。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還需要耐心與每一位小學生交流,盡量發現小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如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結合自己的教學技能與多年的教學經驗,為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困境,尋找一個突破口。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還應當為小學生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作為實際教學的指導。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教師還應當積極與學生開展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以此發揮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增進師生間的情誼。(1)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應當放低自己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流,將自己看成學生的一份子。尊重每一位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為構建和諧、平等、寬松的教學環境打下基礎,這也是實現教師與學生對話的前提。引導小學生學習。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教學需要在與學生有效溝通前提下進行。(2)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承載著太多的教育意義,即要宣傳我國的傳統文化,語文課本的每一篇文章蘊含這濃厚的文化,需要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學習、感悟;也要培養學生生命意識,生命教育是語文教育的主題,也是新課改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實現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也是健全學生生理素質的基礎。小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獲得知識,適應現代化社會對知識的要求,會讓學生終生受用。(3)實現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在學習環節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實現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只有學生彼此交流、互動,才會產生心靈上的交匯,發現彼此間的差距與不足,以此發奮學習彌補。(4)在推行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應用課程安排,將小學生逐漸引導教學主題上或組織相關話題的討論并控制現場節奏,激發學生學習意識,讓學生處在一個合作與競爭的學習氛圍中,學會正確看待問題等等。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一直是教育理論界探討的熱點話題,也是深處教學一線工作者的重難點。從《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可知,小學生作文要求學生描述自己對真實世界的看法及想法,但實際上,小學生應為缺少必要的寫作技巧與寫作素材,在寫作方面一直是其薄弱點。對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結合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特點,積極引導他仁參與農村生活,觀察農村生活,為自己的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
農村生活相比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而言,缺少其炫目繁華,但有著其濃郁、吸引人的特色。在廣闊的農村大地上,有青山綠水、碧空沃野、麥浪飄香,有春夏秋冬之美,這是每一位農村小學生所接觸到的,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無法發現感受到自然美,也更不可能在作文中反映出來,關鍵性因素就是學生缺少“對美的發現”。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觀察自己周圍的環境,培養他們觀察大自然的興趣,讓他們明澈、敏銳的小眼睛,有著細膩的心靈。小學語文教師一方面尊重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自主觀察大自然的能力;同時依據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和知識水平,注重引導他們觀察,使這些學生有計劃、有動力地觀察生活中的大自然,切實做一位生活有心人。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是中國傳統文化承載之地,尤其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其獨特的人文風情,即是吸引外來游客觀賞之地,也是當地小學語文教師向小學生傳授民族文化的寶庫。可以讓學生學習彝族民歌,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絲牛牛》等,以此領會彝族民歌的魅力,提升學生彝族歷史文化知識。鼓勵學生參與彝族左腳舞、跳菜、火把節、打歌等極具彝族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動,通過體驗當地的農村人文風情,可以積累小學生作文寫作的素材,還可以拓展自己的創造思維,增進對家鄉的感情等。同時語文教師對日常生活的一些實例的講解,將其聯合在一起,這樣高中學生的生命意識就會被喚醒,學生也會用愛的眼光及觀念去判斷一件事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