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讓閱讀成為悅讀
——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熊蘭萍
(湖北省赤壁市中伙鋪鎮中伙中學)
語文閱讀教學就是文本、教師、學生的平等對話,需要語文教師應用有效閱讀教學策略,把握語文閱讀教學“度”,根植于語文文本,精耕文本語言,細致品讀,調動情感,讓學生感受“悅讀”,引領學生開啟“悅讀”時代。
初中語文;語文閱讀;閱讀教學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植于文本語言土壤,靈活調度學生閱讀情感,凸顯語文閱讀教學價值,引領學生追求閱讀“本真”,利用文本細讀法,給學生打開“悅讀”大門,真正實現有效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從閱讀文本整體進行解讀,對閱讀文本有一個整體認識,把握閱讀文本宏觀感情傾向,然后再梳理文章的寫作思想、寫作結構、寫作內容等,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然實現文本、學生、作者的平等對話,讓語文閱讀“水到渠成”。
如,在閱讀《行道樹》一文時,文章以富有哲理性的語言表述了人生崇高“奉獻”精神,然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等語句成了閱讀學習的理解難點。基于此,筆者讓學生在整體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提煉文章中陳列的形象,從城市中的人、山中的樹出發,結合文章寫作對比手法,勾畫出文章中兩種形象的生活狀態,進行分組列舉對比,進而引出問題。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寫法、思路、結構,善于對文章中的不同寫法進行對比分析,這樣才會有更深的感悟。
1.關鍵語句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關鍵語句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統領全文,揭示中心,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緊抓關鍵語句,對閱讀文本開啟“精耕細讀”模式,進行“咬文嚼字”閱讀,細細推敲每一句文本語言,深挖語言背后的情感,提煉語言蘊含的信息。
如,在閱讀《范進中舉》一文時,就可以以關鍵語句為閱讀支點,引領學生分析范進人物形象,透析閱讀文本,領悟小說主題,由淺入深地感悟小說的意義。從關鍵語句閱讀文本信息,圍繞范進人物形象,范進對胡屠夫在中舉前后說的第一句話:岳父見教的是;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范進在中舉前后對胡屠夫“岳父”“老爹”的稱呼轉變,看到這里,學生都笑了出來,笑范進態度的變化,笑作者的寫法,真切地寫出了范進的“執迷不悟”和“戀戀不舍”,對范進如此年紀下仍能因中舉而做出前后不一的事而深感痛惡,也為自己學到這樣一篇優秀作品而感到開心,《范進中舉》引發世人思考。
2.反常規矛盾性表述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受自身知識結構限制,對閱讀文本中反常規、矛盾性表述語言難以把握到位,甚至走馬觀花,需要語文教師的相機點撥與引導。
如,在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有一句話:“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學生在閱讀時,對其中“似乎”與“確鑿”兩個詞,看似矛盾,“笑話”語文教材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但是不然,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詳細分析,從文中可以得知最后一次見面已經相隔七八年了,因此,印象較淡薄,“似乎”表達了不肯定的語氣;但是,回憶起兒時的生活,又好像歷歷在目,“確鑿”又表達了肯定的語氣。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不再是“笑話”,臉上剩下淡淡的領悟后的微笑。
3.言語留白
語文閱讀文本中的“言語留白”是指給文本讀者留下空間,文章內容或不寫,或簡寫,給寫作留有余地,產生文本“文有限而情未終”的寫作效果。一篇好的作品,無外乎完整的結構,給讀者呈現一種近乎完美的閱讀感,讓讀者感嘆于作品的美,但是想要進一步改變閱讀被動狀態,就需要在欣賞文本作品的基礎上,給讀者留下一席之地,讓作品有“缺陷”,引領讀者暢游于“留白”。
如,在閱讀《臺階》一文時,在文章的末尾,父親說:“這人怎么了?”然后,作者又加了一句:“怎么了呢,父親老了。”筆者在課堂結束時,給學生布置作業:大家想象一下,文章末尾那句:這人怎么了呢?表達了父親怎么樣的內心,然后寫下來。學生在課后,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次閱讀文本,準確理解文意后,展開自己的想象,想那句話的深意,然后帶著解惑的笑意,明白其中的意思,表述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暢游在文本“留白”,結合自己的想象去閱讀,體驗文本語言,感悟文本內涵,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大膽創造挖掘文本。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有法有度,有章可循的,在具體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學情出發,立足文本,突破語言表層,探求文本核心,深入作者本真,合理解讀分析,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精耕閱讀信息,實現整體閱讀與局部閱讀的高度耦合,探究、創造閱讀文本,實現語文閱讀的有效教學。
[1]鄒燕柳.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
[2]趙穎丹.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5).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