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淵炯
(浙江省寧波市第七中學)
品味瞬間的印象
——聆聽德彪西鋼琴曲《月光》
薄淵炯
(浙江省寧波市第七中學)
在初中教材17冊中《月光》一課是法國印象主義音樂創始人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1918)早期的代表作品,其縹緲、虛幻的審美境界、奇異絕美、若影若現的色彩變化與印象派畫作如出一轍,深得聽者的喜愛。《月光》是鋼琴套曲《貝加摩組曲》(SUITEBERGAMASQUE)中第三首。《貝加摩組曲》創作于1890年,是德彪西音樂創作早期的作品。這套鋼琴曲共有四首,分別是《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比葉舞曲》。而第三首《月光》取材受法國詩人魏爾倫的詩集《月光》一詩的影響。樂曲描繪了一幅月光照耀下,夜色迷茫,景物朦朧、夢幻且富于美感。此曲也是德彪西早期作品中少數采用描繪性標題的作品,在創作上雖運用了部分傳統手法,但已初步顯露了其印象主義典型的描繪性筆觸。
朦朧、縹緲的色彩性和聲的運用,是德彪西《月光》中最為突出的印象主義創作手法之德彪西大膽打破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傳統和聲創作手法(和聲由緊張到松弛、不協和到協和等),通過削弱和聲原有的功能性,追求光線中微妙的色彩變化,捕捉光與色那一瞬即逝的景象,形成新穎、細膩、朦朧的音響結構。
1.副三、副七和弦的運用
樂曲開頭的大三和弦靜謐、安逸,仿佛月光照耀下的月夜朦朧、彌漫。而第二小節的不協和減七和弦的出現,加上連續的下行級進和弦,仿佛給月夜增添了幾分神秘、奇幻感。作品除了開頭部分運用副三、副七和弦外,在過渡句中(15~18小節)也有異曲同工之筆。
2.平行和弦的運用
《月光》中,我們發現平行八度級進創作手法,而內聲部的和聲色彩變化豐富,這種平行和弦的運用給音樂增添了一分瞬間的、靈動的光芒。這也是德彪西經常會用到的削弱傳統和聲功能,增加模糊、朦朧的色彩感的印象主義創作手法之一。隨著持續性的下行級進,音樂變得流動了,閃爍了,進入了一個小高潮,這時的月光已不再是最初那淡淡的、靜謐的月光,仿佛月光已傾斜到了水面上,水面泛起了漣漪波光粼粼、晶瑩剔透、微微蕩漾著……
3.不協和和弦非傳統解決
在《月光》譜例中,我們觀察到,德彪西非常擅用連續的不協和和弦,但又沒有立刻去解決它。這種不解決的運用,反而營造了另一番瞬間的印象,一種童話般夢幻、神秘的夢境,增加了和聲的色彩感。
每當我撫琴彈奏德彪西《月光》時,開頭的A段主題總能將我帶入內心徹底平靜的狀態,帶著敬仰的心還不夠,還需帶上謙卑的靈來體會手指流淌出的那細微的起伏。樂曲的主題(1~8小節)由4個下行的短小樂句構成。悠長、延綿的旋律下行著,好似要結束,但又開始了,反反復復,一個樂句毫無間隙地進入另一個樂句中。我們發現樂句的進行是自由地呼吸著。很顯然,這樣的旋律是片段的、零星的、不對稱的。我們總結出德彪西就是通過淡化旋律的存在感,來描繪一種朦朧、瞬間的印象,再加上持續不斷的連線、長音,音樂顯得更加悠長、委婉、延綿,仿佛月光若隱若現、虛幻、朦朧……再如譜例:

4小節的主題旋律,自由、隨意,左右手交替的上行琶音非常輕盈,富有流動感,從譜例中我們看到,聲部層次豐富了,尤其表現在中聲區骨干音(b6、4、b2等)的點綴,使音樂顯得更加靈動,再加上持續不斷的轉調,大量的附屬和弦的加入,音樂仿佛把我們帶入了描繪光與色交織出的夢幻般色彩中,宛如童話般的小精靈閃爍地舞動。
德彪西為了打破傳統的節奏形態,喜歡用復雜的復合節拍(6/8拍、9/8拍等)或頻繁地變化節拍使音樂更加輕盈、捉摸不定。《月光》全曲用復拍子9/8拍寫成。在樂曲主題中多次穿插了2連音的節奏型,使節奏顯得拉寬,舒展,更自由,打破了原有的規整性。曲譜中我們很容易就找到類似二連音、四連音、六連音等多次出現的特殊節奏,這一特點在德彪西其他鋼琴作品中也隨處可見,我們發現,德彪西通過大量的不規整節奏運用使音樂脫離了小節的束縛,顯得更加隨性、自由,如此特殊的筆觸雕刻出了大自然那瞬息萬變的印象。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主義”音樂鼻祖——德彪西在音樂創作上大膽地揮灑為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創作靈感,他的音樂呈現出含蓄的暗示、微妙的變化多于熱情、直率的表達,每一個音符,都能給我們充分的想象空間。有人說:“德彪西的印象派音樂,是不以邏輯進行的,他是從聽眾的角度描繪那朦朧、模糊但局部清晰明確的音樂效果。”德彪西一生的作品量并不大,但以其獨特的創作表達描繪自然界的瞬間印象,塑造了其與眾不同的鮮明個性,對20世紀音樂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