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南兵
(重慶市武隆縣土坎中學校)
如何做好生物教學過程中的探究實驗
黃南兵
(重慶市武隆縣土坎中學校)
生物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同時也是很重要的學科,它與日常生產、生活密不可分。近些年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改變,這種情況下對生物的教學也提出了新要求。教師要注重將生活實際與課程教學相結合,從而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學習思路更清晰,使學生真正理解教學中的核心內容,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探究性試驗的應用就是其中變化之一,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更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生物科學的探索能力。但當前的生物實驗探究教學過程中依舊有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針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操作、硬件設施、授課情境及方法等問題進行剖析,從而更好地提升生物教學的效率。
探究性試驗;生物教學;老師;學生
探究性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主去動手、去探索知識并掌握實驗器材的操作技能,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良好的思維、創新能力。探究性學習的提出正好與新課改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相吻合,探究性實驗的進行是結合實際生產生活,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提高,這是當今素質教育所要求、所需求的。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性實驗,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所謂探究性實驗和我們常用的驗證性實驗是不同的。驗證性實驗往往是依據課本中已有的結論,讓學生按照課本中的程序進行,而探究性實驗是學生在不知道實驗結論的情況下進行。在這種沒有已知結論的情況下,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及實驗前的大膽猜測,然后在實驗過程中認真操作得出結論。探究性實驗的進行可以提升學生觀察、想象、探究的能力。如果說實驗是科學進步的動力,那探究性實驗就是推動實驗進行的鮮活血液,探究性實驗將學生的基礎知識、動手能力和創新想象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探究種子萌發”的實驗,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視頻,種子在春天種下去經過松土、澆水、施肥等就可以發芽;而到了冬天把種子儲存起來后種子就不會發芽,這是為什么呢?同樣的種子卻有不同的結果,是什么因素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進行假設,有的學生提出是溫度,有些學生覺得是水分,還有的學生認為是空氣,甚至有學生覺得可能是施肥的因素。老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各種假設進行分組設置實驗,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置出對照組,讓學生仔細觀察結論,做好觀察記錄,最后在班內進行小組間的成果展示,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實驗的進行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根據一定的知識經驗來完成的。所以探究性實驗的進行必須有課程中的知識作為基礎。就“探究種子萌發”的實驗來說,老師要在課前做到充足的準備,要意識到種子發芽所具備的最基本條件:種子是完整的,種子不在休眠期且具有活力,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實驗才有可能成功。由于學生考慮到的因素比較多,所以實驗過程中需要的材料器具就多,老師應盡可能把所需的硬件設施準備好,以便促進實驗的順利進行。
探究性實驗的進行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實驗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只有學生對實驗有了興趣才會在實驗過程中認真投入。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這就需要老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中巧設懸念,或者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動畫、視頻等方式將知識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感受到生物的神奇、神秘之處。例如,在“觀察蚯蚓爬行”的實驗中,老師可以先給學生放一些蚯蚓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相關視頻短片。蚯蚓的頭在哪一端?蚯蚓怎么呼吸的?蚯蚓在地里不會被淹死嗎?蚯蚓身上為什么總是濕的?這一系列的問題會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的動力,這樣實驗就可以順利進行,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成了課堂中探究的主要角色。
雖然探究性試驗的進行確實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目的,但老師“引路人”的角色還是要發揮其作用,不能任由學生。探究性試驗中老師屬于間接參與,但其作用一點也沒有降低,反而大大增強,老師要在課前充分、認真分析教材內容,從而更好地在課堂中分配各個小組的學習任務。此外,老師還要時刻關注、了解學生的合作進展,并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老師要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認真做好每一節課的準備工作,并協調好學生在探究性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探究性實驗雖然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動手能力,但也不能忽視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訓。例如,如何正確調試顯微鏡,如何制作臨時載薄片,如何切取洋蔥表皮等。這些是實驗中必備的技能,也是保證實驗進行的基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學會觀察、總結。在實驗中找出事物之間的差異,找出有價值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是否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抱著認真、嚴謹的態度去得到最準確的結論,這正是探究性實驗所要求的。
新課程改革推動了教育事業的前進,革新了生物教學的方法。探究性實驗對生物而言是一種新嘗試、一種新挑戰。老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更好的動手、創新、觀察能力,從而提高生物課堂效率。學生要抱著認真、嚴肅的態度去完成實驗操作,這樣才有助于知識的更好理解、運用,使生物不再成為自己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
許東風,賀根和,周升團.生物實驗探究性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6).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