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智
(寧夏西吉縣回民小學 寧夏西吉 756200)
小學數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完美融合
牛 智
(寧夏西吉縣回民小學 寧夏西吉 756200)
教師要想使學生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就要認真研究教材教法,從現實中尋找學習的目標,讓數學從現實生活中來又到現實中去,這樣才能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數學 概念 現實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應用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樣的內容也有利于他們自主地從事觀察、發現、猜測、推理與交流。
根據兒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學的規律,要想讓學生學習學得輕松,知識掌握得牢固,只有重視學生的現實生活實踐經驗和從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脫離了現實的數學學習,將失去學習的趣味性。下面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數學概念教學。
生活中到處是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為生活而服務。的確,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脫離生活的數學沒有任何意義。《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強化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和實用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讓學生帶著數學概念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會數學的價值,促其“數學概念化”。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養,是我們不斷實踐和探究的主題。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學的關鍵。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都從教學中體會到只有把數學知識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熟悉的、具體的材料相聯系,才能有利于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的理解,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探索新知識的欲望。例如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出示了現實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數據:2016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02581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9%,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3%等。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樣的數是百分數,百分數的概念也就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同時這樣展示新知識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想學百分數的熱情和欲望。學生很想知道:什么是百分數?它有什么作用?百分數的讀、寫方法怎樣等。有了這樣的開始,再來引導學生學習“百分數”的概念就不會困難了。
學生理解掌握了概念的含義后,為了加深理解,教師要因勢利導學生,運用具體的現實例子,通過比較、分析、判斷、概括等思維活動和學習手段,來剔除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抽取其基本屬性,幫助學生構建自己正確、清晰的知識框架。例如在學習“圓錐體的認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教學,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圓錐體,例如:圓錐形的屋頂、火箭的箭頭、曬谷場上收好的谷堆等等。當學生對圓錐體有了初步的認識后,教師再出示一些實物,讓學生找出哪些是圓錐體,再想一想,家里還有哪些物體是圓錐體的。這樣通過許多實例,學生獲得的圓錐體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實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鮮明,因而對于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和概括也更為明朗。
學生掌握數學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誦、記憶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必要的強化訓練,讓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消化、吸收,以達到牢固、靈活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教法,從現實中尋找練習的目標,要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測量火柴盒外殼的長、寬、高以及火柴盒內盒的長、寬、高,分別計算火柴盒的外殼和內盒的表面積。通過學生具體的實習操作,讓學生感覺到長方體、正方體一般有六個面,有時也可能是五個面或四個面,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然后根據實際情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真實體驗,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消化。
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改造客觀世界是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怎樣獲取知識,更要讓他們能用所掌握的知識去創造性地解決一些現實問題,從而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個性在此得到張揚。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選擇一些生活問題,讓學生用今天學到的知識來創造性地解決。例如: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后,要求學生利用軸對稱這種特征,自行設計一個圖案或手抄報的形式來布置本班畫展,進行成果展示。只有一天的時間,從學生交來的作品中看到的創新火花不斷閃現,創造出一個個眼花繚亂的精美圖案。在展示成果的時候,我把軸對稱圖形的美學價值、學生的審美意識作重點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數學生活化作業是指作業內容緊密聯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業的過程必須經歷生活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等能力的數學作業。例如:在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后布置如下作業:1、到超市或商店摘錄10種商品的價錢,再自由比較各種商品的價格高低,用“>”、“<”或“=”號連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價格從高到低依次排列。2、到書上或其他地方尋找10條數據(至少有4條數據是小數),再把你認為可以比較大小的加以比較,并做好記錄。再如:在學習“統計”后布置如下作業:
1.了解班里同學愛吃水果的情況,再制成統計表或統計圖。
2.觀察生活的各個方面,對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做一次小統計,并制作條形統計圖,提出數學問題。這類作業雖然跟常規作業相似,但它的內容來自生活,完成時需要學生通過生活實踐。
生活實際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用于生活實踐之中,加強數學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數學教學的實踐性,充分體現數學價值,從而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