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榮
(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河潭初級中學 江西鷹潭 335422)
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技巧
彭華榮
(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河潭初級中學 江西鷹潭 335422)
一首優美的古詩詞值得仔細去玩味的地方很多,比如說對于好的景物的描寫,好的藝術手法,好的情感表達,好的人物刻畫等。可謂美不勝收,比比皆是。要是一下子就掌握這些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對古詩詞的教學當中,首先要注意品味語言運用技巧,由此及彼地進行賞析。其次品味古詩詞的內涵,學習古詩詞的寫作方法。本文就這些展開了詳細地論述。
中學語文教學 古詩詞鑒賞 古詩詞內涵 鑒賞技巧
古詩詞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是許多學生和老師的薄弱點。不少老師認為古詩詞教學僅僅就是翻譯字詞句的意思,很少對古詩詞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解釋,有的教師雖然引導學生賞析古詩詞,卻也只是簡單的一筆帶過,不作詳述,學生不能理解其主要意境,也就導致鑒賞能力較為弱,不能夠清晰的去表達。我們在教學中發現,要提高古詩詞教學鑒賞水平,應注意以下的這幾個方面。[1]
古詩詞的特點是就是具有情韻美。也就是說,在古詩詞教學中,必須要注重要讀,通過誦讀,感受古詩詞的節奏,情感以及韻味。讀可以形成初步的感知,同時注意停頓和節奏,這是理解古詩詞內容的基礎。然后就是在誦讀的基礎上,去邊引導學生結合注釋和工具書,弄懂詩詞句的字詞釋義。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尤其對于古詩詞來說,它的的美,它的那種好的意境,很多只有在讀時才能深切體會得到。再深一層次就是要投入感情,把自己體悟到的情感誦讀出來。在讀的過程中自己去體會作者的感受,并且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把這個意境和畫面去構造出來。如讀溫庭筠的《憶江南》一詞,在讀的過程要引導學生邊讀邊詞邊去營造那種動人畫面。做到以上,再去領悟古詩詞的情感和韻律,使人得到心靈的共鳴與享受,同時對古詩詞產生新的理解。雖然這種理解學生很難用語言來表達,但只要他們覺得心中多了點什么,我們就達到了目的。
品味內涵是一門寬泛的說法,比如說,品它的語言,品它的情感,品它的意境等等。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句中詩人以“平、闊、正、懸”四個極為簡潔的詞,將一幅平野開闊、江水浩渺、波平浪靜、船帆高懸的景致,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這就叫品內涵。品味古詩詞的內涵,其實也是在學習古詩詞的寫作方法。比如學生自由誦出、找出最能表現詩詞情感的詞句并說明理由,這就可以培養他們對寫作手法的理解,也可以通過參與式教學,把學生分成幾組,讓他們在班上交流合作,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這樣做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和老師間的合作和感情,更重要的是也能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詩詞的趣味性。
意象就是出現在作品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的形式來存在,多個個體聯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時應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體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那種意境。在很多詩詞中,都會用一個特定的景物去表現一種感情。意象具體含義。比如月亮,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當然也存在不同的月亮表示不同的感情,所謂情隨境遷。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個月表達一種是愁苦之情。再比如斜陽的這個意象,多表現昏黃暮色下愁思萬千,大多表達是人的思鄉之愁。王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表現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溫庭筠在《望江南》中“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斜暉與水,腸斷一次表現可謂深切。再比如其它的一些意象,楊柳,這一意象向來為文人墨客所熟知并且廣為使用。楊柳依依,依依不舍,這也主要用于表達一種依依不舍的情感,詩人多借助此來間接表達離別時內心的惆悵。比如,劉禹錫《竹枝詞》中言:“楊柳依依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這一句就接楊柳來表達對彼人的不舍之情。除此之外,一些詩人也會通過一些動作來表現一種情感。常見的有憑欄,吹笛,奏曲等等。這些一般都借以表達思念別人或者是表達內心愁苦的感情。溫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就表達出一種無比的惆悵與孤獨的感情。吹奏笛、笙、簫等,多暗含離別之苦、想思之情和內心孤獨之境。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抒發了他對人思戀之情之深切。
詩詞寫作,都講究一定的寫法。而寫作手法不可以以點概全,要根據不同的詩詞,分析其不同的表達方式,找到其不同的特點,再由此出發,去進行賞析。第一步,分析詩句的修辭手法。通過一定的修辭,將詩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的表現出來,使其更加生動。最常用普遍的手法有:比喻、夸張、擬人、比興等等,先通過分析其一些修辭的使用,然后就能夠更好的領會詩人的情感。第二步,找虛實結合的手法,有時作者要表達主觀性很強的內容,往往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虛實結合,一般對于情感的表達有很好的表現力。第三步,找動靜結合。在詩詞中,一動一靜,更能凸顯作者想要營造的氣氛。
古代詩詞的鑒賞,往往涉及到許多的知識點,從表達到寫作手法,都是語文功底的表現。這些點,都需要我們去細細琢磨。所謂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生主要掌握這幾個大類,再從其他的小的細節處細細地斟酌,往往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獲。
古代詩詞鑒賞是中學語文的一個難點,是許多學生難以去理解的板塊。因為它不那么地貼近生活,貼近我們現代所接受的東西,甚至在語言,構詞方面都不那么的貼近我們。所以在理解起來就有會比較的難以上手。但這一模塊又是中考的重點考察部分,所以,在日常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中,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多加留意的。
[1]虞禮平《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