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華
(河北省承德市第十六中學 河北省 067000)
初中數學活動課教學策略
彭立華
(河北省承德市第十六中學 河北省 067000)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也不是單純的知識的接受,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數學活動課,強調一個“活”字。上好數學活動課,是課堂教學的繼續與延伸,它有助于實現初中教育培養目標,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有利于實施愉快教育。
初中數學 活動課 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精神的指導下,現在的課堂教學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人為本”、“終身學習”、“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深人人心。《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的生動有趣,學的更具有現實意義,真正做一個學習活動的主人,“活動化”教學的意識和模式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1]
活動教學中最突出的就是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性,與以往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活動和只重視間接經驗過程中的內在活動不同,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是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究、變革、改造活動對象為特征,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的主體實踐活動,數學教學活動化的教學評價要關注的不再是一張張令人發怵的“考卷”,也不再是教師嚴厲目光下的“監督勞動”,而是學生活動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正確認識自己的過程,是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是師生之間增進了解、共同反思教與學的經歷,形成對教學策略與成效的共識,并共同謀求改進方向的過程,體現了數學新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這也正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基本要求,也體現了數學新課程以人的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核心思想。[2]
首先,就是要研究活動的對象性,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中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等特點,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劇烈變化的時期,這個階段是學生成長的“轉折期”、教育的“困難期”,同時也是發揮他們自身作用的關鍵期和最佳期,為了把握住這個時期的教育管理,就得分析了解中學生這個階段的心理特征,做到有針對性的工作,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有如下四個突出點:(1)發育趨向完善,對性產生神秘感;(2)對伙伴關系相當重視;(3)表現出好動、好樂、好奇、好勝;(4)產生了獨立性與反抗性,并日趨增強。
其次,要研究活動的實踐性,需要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做學統一,以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從事數學活動課的教學實驗,通過實驗,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體現數學的價值,使學生在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達到能運用書本上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形成能力。
第三,要研究活動的整體性,反思我們過去的教學,無論是學科教學,還是活動過程都在應試這個無形指揮棒下陷入了怪圈,內容的選擇沒有得到系統建設,課程實施事實上處于比較“放任”的狀態,沒有把基礎教育“培養人”當作我們的理想追求,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學生成績合格,至于學生的健全發展,卻很少有人問津,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課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因此,我們必須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整體構建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主題的確立要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讓每位學生在數學活動課中學有所得。
第四,要研究活動的開放性,數學活動課關注的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學習體驗和個性表現,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謀求自我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自然中不斷成長,在參與和融入社會中不斷成熟,在認識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綜合實踐活動中對某一課題的研究與探討所得到的結果并不是活動的終結,所以,對實踐活動過程與結果的評價標準應該是多元的、開放的。
第五,要研究活動的建構性,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論,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釋,它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世界絕對正確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種情境而皆準的教條,學習者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他們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相應地,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學習理論極具啟發意義,但在一些問題上也有偏頗,而且其內部也存在諸多分歧,我們一方面要在理論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它,以辯證的觀點認識學習和教學中的基本問題,同時又應具體到教學活動中,在更具體的情境中汲取其合理之處,從而建構我們自己的學習和教學理論。
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一般分為課內實踐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兩種方式,課內實踐活動以解決單一知識點為主,活動內容一般課內完成,課外實踐活動相對范圍較寬,多用于眾多知識點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的訓練等,而且活動時間較長,形式一般有以下幾種:(1)操作與制作實踐活動;(2)游戲競賽實踐活動;(3)實際測量實踐活動;(4)觀察、調查實踐活動;(5)課題研究實踐活動。
數學活動課不同于課堂教學,不但要強調科學性、知識性,更要強調趣味性、競爭性。教師只有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數學活動課,想方設法使活動變得更富有趣味性,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才能使他們感到參與數學活動能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才能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始終是一個點撥者、評價者,時而煽情啟發,時而拍案叫好,時而耐心等待,時而及時評判,把時間充分讓給學生,使他們自覺進入活動,玩得愉快,學得輕松。
總之,活動課使學生求發展,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活動中都有一個自我發現、自我發展的廣闊天地。因此,我們應該成為開展數學活動課程的有心人,認真上好數學活動課,利用數學活動課的優勢,以應用性問題為中心,加強教學與實際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是初中數學教學所必不可少的。
[1]顧廣林.初中數學活動課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4(8):64-66.
[2]聶慧.數學就在我身邊――初中數學活動課初探[J].當代教育,2013(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