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紹華(西寧市第七中學)
談如何把微課應用于初中英語活動課
滕紹華
(西寧市第七中學)
隨著新的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應用于教學,特別是近年來微課的使用,為英語課堂的活動設計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2004年,曾從事金融業的薩爾曼·可汗通過網絡工具把數學輔導材料制作成視頻放到YouTube分享網站后,受到網友熱捧。得到鼓勵后,可汗制作更多短小的教學視頻上傳到網絡上,每段課程影片長度十分鐘左右,內容的講解從基礎開始,以由易到難的進階方式互相銜接,受到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微課就此誕生,并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微課潮。
2011年2月至2011年5月,我被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英國里丁大學國家語言和文字中心接受了為期三個月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所有的課堂都是以活動的形式展開的,尤其是導師Isabelle的課堂,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體系、提高語用能力,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探究等活動促進學生思維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三個月的課堂給我感受很深。
美國教育家杜威(Dewey)提出了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在他看來“教育即生活”,他提倡“做中學”。因此用微課設計符合學情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符合新課改倡導的個性化學習與探究學習的理念,把微課和英語課堂活動有效結合起來,達到做中學的目的,使學生受益。新課改后的英語教材中編排了大量的實踐活動,而這些十分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實踐材料全憑課堂內45分鐘是不能完全讓學生運用自如的,只有在實踐中大量運用所學的語言材料才有可能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英語教師采取多種形式的英語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通過活動的形式感染學生,驅使學生開口講英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真正地達到學習的目的。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形成有效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使學生獲取信息,提高鍛煉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但怎樣進行有效的課堂活動進而促進課堂教學的實效一直是教學理論和實踐長期研究的一個永恒主題。當前,在課堂上讓學生參與活動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為活動而活動,英語課堂出現只有活動,沒有語言的現象,而且課堂活動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因此,利用微課開展高效的英語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對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有著深遠的意義和使用價值。
借鑒國內外微課以及與英語課堂活動的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工作室開展了國家級課題的微課研究。我們把微課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的課堂活動中來,活動更加高效,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課題研究教師通過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操作性強,以學生為主題的微課課堂教學活動。第一步,把英語課分為五種類型,聽說課、閱讀課、寫作課、語法課和詞匯課。第二步,設計各種課型的教學設計,并制作幻燈片。第三步,反思教學設計并進行微課錄制。第四步,把制作的微課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去。其次,學生在有效的課堂活動中,學會分析問題并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感受成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態度,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并提高學生用英語綜合語言應用的能力。
研究過程如下:
1.課題動員、培訓、研討階段
(1)準備動員階段:成立工作室課題組,向成員宣傳課題的目的、意義,創建良好的研究環境。填寫申報書,向中央電教館上報課題。
(2)課題培訓階段:
①意識培訓:學習國內外微課制作和英語課堂活動的研究成果,整理微課教學的優點,從而樹立運用微課進行英語課堂活動教學改革和研究的意識。
②技能培訓:制定培訓計劃,通過集中培訓、講座、自學等多種形式,讓全體實驗教師掌握運用微課教學的使用技能等。
2.初步實踐階段
(1)探究微課支持下的英語課堂活動實施策略。
(2)課題組成員結合本課題研究。工作室成員根據各自分工,每人精心撰寫一份教學設計,設計一堂微課支持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初中英語教學活動教學課,參加課題研究。
3.課堂實踐階段
(1)對比微課課堂和常規課堂,通過對比,考查學生在微課課堂的學習效果,做出分析。
(2)開展“初中英語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微課教學案例研究”展示活動。通過課堂實踐開展教學,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使學生受益。
4.總結反思,得出策略
課題組成員依據微課展示活動的教學設計,寫有分析、有改進策略的教學反思,探究微課支持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初中英語活動課的案例,寫出關于本課題的論文。
對楊志的評價:“箕踞當路,搖舌罵人。”然后過渡道:“看看誰能又快又準確地找出文中人物對楊志的評價。”學生很快投入到課文的閱讀中,找出了兩個虞候對楊志的評價:“楊家那廝強殺只是我相公門下一個提轄!直這般會做大。”以及老都管對楊志的評價:“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職,值得恁地逞能!”據此,本人又順勢拋出問題:“你能否發揮自己的才智說說自己對楊志獨到的評價呢?老師很期待同學們的發言。”老師話語剛落,學生就紛紛搶著發言,這歸功于老師講究過渡方法,步步誘導并在語言上注意積極暗示與鼓勵表揚,因此很好地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地從聽讀模塊轉向探究模塊,從感知環節走向討論思考的環節,并在積極過渡語的引領下,實現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2.生動描述,渲染過渡
善于交通者,“溪澗斷而橫橋鎖”;善于作畫者,“徑路斷而風云通”;善于為文者,“層次斷而氣脈連”;善于教學者,則也應步驟斷而思路接。成功的教學正是課堂上的巧妙過渡而成就的。過渡中注意語言的激情,激趣可以誘導學生進一步學習,過渡語中的生動與形象可以愉悅學生的情感,激發興趣。過渡語中的肯定與贊賞可以促發學生的勇氣與表現欲。在同課異構的活動中,聽紀麗瓊老師上《土地的誓言》一課時,感受頗深,紀老師在導入本課后,播放了一段有關“九一八事變”的視頻,并深情地描述道:“當時日本關東軍炮轟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策劃并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一夜間,東北三省大好河山風云失色,淪于敵手。《土地的誓言》是現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而抒寫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作者再也遏制不住心中強烈的思鄉之情,不由得向著黑土地發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愿付出一切!現在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了解作者的故鄉到底是怎樣的一方土地,同學們閱讀能力不錯,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現在就給大家8分鐘左右的時間開始閱讀。”紀老師的這翻生動的描述,可讓學生產生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一種國仇家恨之感油然而生,一種保家衛國的激情難以抑制,一種走進文本與作者同呼吸的迫切感帶動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
總而言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方法和語言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導入講法,過渡有方,配以積極的課堂語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習的動機,展現教學思路,提高思維能力,提升教學情趣。作為教師,應不斷摸索教學方法,提高自己駕馭語言的能力,恰當熟練地運用積極語言,最大化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張明岡.語文導入藝術初探[J].教學與管理,1996(5).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