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飛 李 霞
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李曉飛 李 霞
《現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基礎課,學生普遍對該課程學習興趣不高,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不合理;教學內容枯燥且重合度高;教師一言堂現象普遍,教學方法不靈活;教學評價體系不健全、評價方式不多元等方面探討了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現代漢語課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策略。
獨立學院 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 現代漢語 現狀 策略
《現代漢語》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現代漢語》是學習《語言學概論》和《古代漢語》的基礎;從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現代漢語》課程“語音、文字、詞匯、語法和修辭”五個章節的課程內容與教師基本功核心能力培養有著密切聯系。在對該專業學生的訪談中,受訪的多數學生明確表示在眾多的專業課中,《現代漢語》是較難、較枯燥的一門課。筆者所在的學校,兩個數據可以證明此點:每年選擇現代漢語方向作畢業論文的學生較少;每年選擇報考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及對外漢語等方向研究生的學生較少。
一方面《現代漢語》這門課確實重要,另一方面是學生對這門課普遍不感興趣,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不合理
許多獨立學院缺乏自聘的師資隊伍,為了節約辦學成本,主要依靠母體高校師資進行教學,因而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往往照搬母體高校,忽視了學生主體的差異性,忽略了學生的學情特點,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2.教學內容枯燥且重合度高
現代漢語課程體系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已經確定,經過50多年的發展,部分內容雖得到修訂,但是,課程中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中部分內容比較陳舊,與中學教材所講知識有些重復,學生在學習中有“似曾相識”之感,缺乏新鮮感。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學生開設的現代漢語、普通話、語言學概論、語言文字表達及應用等課程在授課內容上有較多重疊之處,如現代漢語語音部分講聲、韻、調的發音和規律,而普通話課也講授聲母、韻母的發音,兩門課幾乎同時開設,課程內容重復、甚至雷同,使任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感到無聊、枯燥。
此外,獨立學院缺乏與學生學情特點相符合的校本課程,選取的教材理論性過強,課堂教學實踐性內容偏少,教師授課時選取的例子又遠離生活,不貼近90后學生,學生常常覺得《現代漢語》課程與生活脫節,在學習中感受不到這門課對于師范生的技能提升效果,因此學生學習現代漢語的興趣不高。
3.教師一言堂現象普遍,教學方法不靈活
部分現代漢語教師受傳統課堂教學的影響,習慣一言堂,教師在課堂上甚少與學生互動,很少指導學生學會從語言現象中去探尋語言規律,課堂教學失去生機與活力,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抑制了學生個性發展。
多媒體課件因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可視性等特點,收到很多青年教師的青睞,多數年輕教師在講授現代漢語課時誤認為使用多媒體設備是上好課必備的教學手段,過多依靠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大打折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較膚淺。
4.教學評價體系不健全、評價方式不多元
當前,不少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比較單一,就現代漢語課而言,不少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主要是從課堂提問、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平時作業以及上課出勤率等幾個方面來考核。從考核項中不難看出,考試分數及上課出勤率是教師評價學生的主要指標,缺乏對學生個性化動態的跟蹤性評價。
此外,獨立學院的學生對教師教學評價也往往較為片面。獨立學院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學習主動性不高,學習上有較強的功利性和惰性,大多數同學把考取教師編制作為大學四年唯一的奮斗目標,常常希望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就是考編的考點,眼光不夠長遠,在評教過程中,學生的功利化訴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教師的授課內容及授課方式。
考慮到《現代漢語》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師范)中的重要作用,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學情特點,筆者認為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現代漢語》教學改革應在以下方面進行。
1.注重實踐教學,讓供給側改革在教學中得到體檢
《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師范生教育實踐依然是教師培養的薄弱環節,師范畢業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尚不能完全適應中小學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第二十二條,談到高等教育的發展任務時明確指出要“優化機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和層次、類型結構,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此外,從2015年起,教師資格認證考試不再由地方組織,將首次實現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證明不再終身有效,而是只有3年有效期限;在職教師資格證也必須每5年一審;2015級師范生不再畢業就能拿教師資格證,必須參加全國統考,這些政策的出臺對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很多高校審時度勢、積極嘗試辦學改革、轉型,獨立學院在辦學定位上均需明確與母體高校錯位發展,要向應用型轉變。在此辦學定位及辦學目標下,每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聽取行業專家的意見,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供給側改革在教學上得到體現。
作為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教師,在現有的理論教學基礎上,根據新形勢、新要求應積極嘗試教學改革,努力探索《現代漢語》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的方式與方法,善于把握學生心理,結合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的考編訴求和教師資格證國考的新形勢,將《現代漢語》課程的理論學習與師范生的能力培養要求相結合。如語音部分的教學應與普通話測試相結合,文字的教學與師范生的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的技能相結合。同時要指導學生學會關注活的語言事實,注重在課堂內外積極開展語言的實踐指導活動,適當安排和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如可以組織學生在空余時間調查招牌、廣告等社會用字的規范問題,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對新的語言現象的敏銳感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真切地提高師范生的師范技能,讓學生能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達到“系統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發展趨向,獲得較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初步的語言研究能力,成為基礎扎實、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的能適應21世紀要求的人才”[1]的目標。
2.錘煉課堂語言,改變教師一言堂,讓課堂互動成為新常態
《現代漢語》課程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在課上很難煽情,只能用自己精辟的課堂語言達到授課目標。《現代漢語》教師的課堂語言應力求準確、清晰、流暢、精練、幽默,知識點交代要清晰,重點難點要突出,邏輯性強,理論層次高,語言事實的分析要擊中肯綮。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語言的主體,都具有支配課程教學話語的權力,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共享教學話語權、平等對話和交流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尊重他們的話語權,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比如教師在《現代漢語》課堂上可以適當地穿插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燈謎、歇后語、笑話,等等,在適當的場合應用一些當下流行的網絡語言,這樣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出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在寬松的氛圍中主動地、愉悅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3.完善教學手段,利用好信息技術,讓課堂教學與課后線上互動雙翼齊飛
青年教師在授課中一味地依賴多媒體教學或否定多媒體教學都是有失偏頗的,現代漢語教師應該結合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的優勢。如我們在語音教學中可以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講授元音、輔音的概念及分類,同時可利用多媒體直接在課堂播放普通話元音、輔音的發音特點以及朗讀技巧等內容,讓學生得以直觀化、具體化地感受到刺激,這樣一來,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就容易說明、說透。
此外,科技的迅猛發展為身處互聯網時代的師生互動提供了一個又一個好的平臺,現代漢語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利用好一些平臺。如通過現代漢語課程網站的建設,錄制并上傳微課、慕課,建立和使用QQ群、微信群,通過線上與線下互動,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去學習、補充、拓展相關專業知識,可以在課后去反復學習、鞏固知識、拓寬視野。既能密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創建動態多元的評價方式,發揮好評價方式的指揮棒功能
為了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教師可通過與學生共同商討《現代漢語》課程評價內容、標準、方式,在商討與論證中達成共識,通過評價指導學生注重對自我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學習中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現代漢語教學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實現教學方式的改變,提高教與學的整體效率,實現教學與評價的一體化,實現教學目標的多樣性,培養出更多有創新精神的實用型人才。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現階段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現代漢語教學偏重于傳授理論知識,現代漢語教材比較重視理論基礎,理論性偏強,忽視了語言運用,現代漢語教學和社會實際運用脫節,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在互聯網時代,現代漢語教師需不斷學習,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跟上時代步伐,努力探尋寓教于樂及行之有效的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現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
注釋:
[1]汪國盛:《關于現代漢語教學的幾點思考》,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7期。
[1]王麗芝.獨立學院的現代漢語課程體系及教學改革研討[J].文史,2002,(01).
[2]劉影.獨立學院現代漢語課程定位及教學改革實踐探索[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1,(4).
[3]汪國盛.關于現代漢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
[4]劉晨紅.培養應用型人才觀念下的現代漢語教學改革[J].赤峰學院學報(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9).
[5]楊虹.現代漢語教學中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探索[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3).
(李曉飛,李霞 江蘇泰州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中文系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