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洪湖市第十一中學 湖北洪湖 433218)
初中語文高效課堂適應課改的思考
周慧敏
(洪湖市第十一中學 湖北洪湖 433218)
高效課堂我認為就是改變“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積極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動腦、動手、動口使每個學生知識得到掌握,能力得到培養即在課堂45分鐘內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好效果。
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語文教改勢在必行。那么,語文教學應該如何適應課改精神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走向“素質教育”,必須實現“三轉變二優化一體現”。
在新時期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首先就要注意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實現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創新并積極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為此建議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真正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中心和主,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權力,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并根據學生在課堂的反應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學進度。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營造輕松愉快課堂氛圍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師必須對融洽師生關系的營造給予足夠的重視,秉持以學生為本的人文情懷,給予學生足夠的關心和幫助尊重、熱愛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老師產生喜愛之情,進而把這種喜愛轉化成學習語文的動力。
比如教師可組織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鍛煉了他們的演講能力,又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可謂一舉多得。
1.優化教學實施及反饋體系。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一般包括教學實施和反饋兩個相互依存的過程,它們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針對這兩個過程的不同特征,我們應分別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層次教學原則。應堅決摒棄“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學情景,使全體學生人人有壓力,個個有動力,激發他們的成就感、自信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氣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學全過程。
2.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在應試教育中,對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升學率的高低,學校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就是分數。于是考試成了老師的指揮棒,分數成了學生的存在價值。這樣,人為地加大了師生的雙方心理負擔,嚴重違背教育發展規律。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徹底摒棄惟分論、惟升學率論,由看誰的課講得好,到看誰對學生指導得好;由看誰對問題分析上得透,到看誰的學生學習效率高。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得到最優化的過程。
語文的動態特征使學生的參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讀寫過程、聽說過程、讀與寫、聽與說的訓練可以相互結合。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堅決摒棄那種“老師講課照本宣科洋洋灑灑口干舌燥,學生聽課埋頭筆錄手忙腳亂頭昏腦脹”的局面。還學生一個真正的自我,還學生一片潔凈的天空。
語文教學任重道遠,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既要重視教師的素養優化教學過程,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造高效課堂需要我們全體語文教師的不斷努力,不斷創新,唯其如此,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才會更快更好地走上優質、高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