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英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曹廟中學)
構建語文閱讀教學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王曉英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曹廟中學)
隨著當前新課程改革,創造性思維能力成為新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設置疑問,標新立異,訓練學生的超常思維;要激活想象,訓練學生的輻射式思維;要充分利用空白,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
設置疑問;標新立異;激活想象;空白;創新思維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新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在新課程改革浪潮中,我們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必須大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
超常思維就是用反常的方法來思考,是對原來思維框架的突破與發展,是標新立異。在語文閱讀活動中,這種思維的表現是“懷疑”,是“求異”,實質是“否定”,是“批判”,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有效形式,其目的在于求真求新。如,教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對于歐陽修所抒發的感情,就有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歐陽修寫《醉翁亭記》不是自揚其短,而是自鳴得意。他在《醉翁亭記》中大肆宣揚自己的悠閑,因為“政清”則“事簡”,同樣,“事務簡約”,也表明了“政治清明”。學生不受教材、參考資料的限制,能談出自己獨特的想法,這就是求異的超常思維,是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思維離不開超常思維。質疑求異,使學生思維更活躍,鉆研課文的興趣更濃,通過閱讀課上的質疑訓練,學生變得聰明了,愛用思考的大腦審視教材,及評價作家了。
激活就是要求教師能夠利用教材和課堂中的有關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主動性,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的思維輻射式展開。這種思維在閱讀中表現為:借助于聯想,從具體的閱讀內容出發,充分調動起自己的知識積累,由此及彼,聯系與之相關的解釋性、證明性、比較性材料,多角度地創造閱讀理解的背景,在對照中分析鑒別,求同求異,從而將閱讀后的感悟和理解推向一個更廣闊的領域,推進到一個更深刻的層次,建立多維式思維框架。
如,教學韓愈的《馬說》,在把握“說”這一概念時,就文體的特點可以引導學生橫向聯系柳宗元的《捕食者說》,周敦頤的《愛蓮說》,了解“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于議論文范疇,跟現代雜文在某種程度上有些相似,可議論,可敘事,但敘事也是為了說理。還可以聯系諸葛亮的《出師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劉禹錫的《陋室銘》等,把“說”與“表”“記”“銘”等作比較,以區別并掌握它們的不同特點。
訓練學生的輻射式思維還可以通過想象,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這個空間想到另一個空間,使狹小的擴大,使簡單的變復雜,使平面的變立體等。如,教學《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課時,教師可以抓住最后一句話提問:“祥子為什么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理解和表達后,學生的答案可謂豐富多彩:“因為他冷,所以他哆嗦。”“因為他任憑別人吆喝又被雨淋。”“因為舊時的勞動人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而像風雨中的樹葉搖搖欲墜,任人擺布。”由此可見,觸類旁通的輻射式思維,使閱讀感悟的信息渠道從單一型變為多元型,使學生閱讀理解的思考層次由平面式變為立體式,使感悟理解后的知識、信息不僅在數量上成倍增加,而且在聯系中互相貫通,從而優化了學生讀書學習的思維品質,使他們在閱讀的高層次產生創造的靈感,突破陳見,萌生新觀點,這些正是創造性思維的反應,它能促使學生相互激勵,在學習中得到樂趣。
合理運用文本中的“空白”,可以拓展學生的想象和創造空間。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作者在文章結尾處留下的“空白”,讓學生根據皇帝最后的心理活動想象:在游行大典結束之后,皇帝回到皇宮會怎樣?也可以從皇帝的語言、心理、動作及大臣們的活動等方面來發揮想象。學了《孔乙己》一課后,可以讓學生想象:孔乙己的長衫哪里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離開咸亨酒店后命運如何?在中學語文課文中,這樣的“空白”還有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空白”,從而激活學生的想象,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而戲劇、詩歌中語言的“空白”更多。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特定的情節、人物或有關因素來填補這些“空白”,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的教育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師就要從根本上改變循規蹈矩的觀念,注重學生思維的輻射性、求異性、超常性、批判性和形象性等訓練,引導學生敢于持不同的見解大膽地標新立異,培養學生敢于挑戰、迎難而上的精神,以此來支持他們獨立的人格,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對創造性人才的要求。
[1]董麗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
[2]王秀梅.淺析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華夏教師,2015(6).
·編輯段麗君